據媒體3月8日報道,我國公車管理將出臺新的規定:省部級官員升遷車隨人走,省部級以下單位將不再配專車。月初,財政部也出臺了《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預算決算管理辦法》,從預決算關口加強對公務用車的管理,財政部今年將公開中央預算部門車輛購置及運行費等情況。
公務用車是否規范,不僅關系到政府形象,也關乎稅收的合理使用。中央三令五申要規范公務用車,一方面表現出推進公車改革的決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公車改革現狀不容樂觀。近年來,雖然有一些地方啟動了公車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各地跟進者不多,公車濫用現象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究其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推動公車改革的熱情不夠,積極性不高。或者表面上大張旗鼓,暗地里濫用不誤,或者把公車改革描述為一項“技術性難題”而推諉拖延。比如,2009年杭州啟動“取消專車、改發車貼”的公車改革,就有人出來說“打車不方便”,試圖恢復局級干部專車;最近,廣州市宣布將探索公務車有償私用,公車上將統一安裝GPS跟蹤系統和身份識別系統以加強監管,然而,光是第一年裝GPS就得花費5.2億元,此后每年管理費用更高達1.2億元。
如此“不方便”,如此大架勢,似乎公車改革無比艱難。果真如此嗎?如果沒有高額度的補貼和投入,是不是公車改革就進行不下去?是不是公務用車就無法規范起來?顯然不是!歸根結底,公車改革能否推進是一個態度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一些地方之所以對公車改革陽奉陰違,一是由于地方政府在公車改革中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不愿意放棄公車的福利;二是有人借著公車改革的幌子,忙著上項目、發個人財。公車上依附著太多的利益而缺少監督和問責,必然會被扭曲和異化。
其實,公車改革不是什么“技術性難題”,反而可以很環保、很低碳,只要做到令行禁止,并不需要高投入。關鍵是要既讓地方政府有動力,又要讓他們感受到壓力。首先,公開透明是規范公務用車最好的藥方。應當將公務車統一采用特殊標識,方便群眾監督,同時,政府應定期公開公車購置和使用費用,具體到每臺車每個人,絕不能言之不詳。要做到這點不難,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吉林在全國兩會期間就曾表示,向社會公開公車數量不是難事,3月底后北京就將摸清全市公務用車數量并實現透明化。北京尚且能夠如此,其他地方更應該不是問題。
要規范公務用車,還須把“治車”提升到“治官”的高度。公車私用泛濫,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一些干部的特權意識作祟,認為沒有專車就沒有地位,或者喜好“鉆空子”,認為用一用也沒人知道,膽子也就越來越大,這種思想是違背公務員紀律和道德規范的。因此,規范公車管理最根本的在于管好干部,加強組織紀律性。可以考慮將公車使用納入公務員廉政考核指標,對公車私用和公車腐敗行為要視作違反了公務員基本職業道德,實行一票否決式的準入資格審查。(馬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