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銀行刷卡手續費將下調的消息備受關注。此前與銀行共同談判的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下稱“中連協”)16日披露,2011年5月發改委牽頭協議此事,今年5月國務院批準了降價方案,但銀行業遲遲不出臺,導致許多商家對利好政策失去信心。
刷卡消費,在時下已蔚然成風。在此過程中,消費者、商家、銀行三方利益的平衡,自然體現在了分配規則——刷卡手續費的收取比例上。依據現行政策,銀行卡收單業務的結算手續費由商戶承擔,按照行業不同,費率標準從0.5%到4%不等,如餐飲業是2%。
額度不低的刷卡手續費,增加了商家負擔,掣肘了流通業的發展。據中連協的專項調研結果顯示,當下刷卡手續費已占連鎖超市利潤的10%以上,占餐飲商戶利潤的3%到5%。“羊毛出自羊身上”,到頭來,商家不會照單吞下,費用終將轉嫁給消費者。
而今,國務院已為“下調刷卡手續費”定調。據調整方案,刷卡費率平均下跌幅度將達40%。這對接了“給企業減稅”的期望,也是宏觀政策微調的風向標:增強金融資本對實體經濟的支撐,避免對中小商戶的資源倒吸;通過降低流通環節的費用,來提振消費,為經濟上行提供支撐。事實上,刷卡手續費的變動,關乎利益格局的調整、洗牌。在刷卡手續費將降低的定勢下,銀行回傭收入或將下跌。
不過,對以存貸款業務為主的銀行來說,刷卡手續費只是九牛一毛,影響不大。更何況,“薄利多銷”,手續費降了,消費規模擴大了,也能折減下調對銀行業的沖擊。
下調手續費,實為費率結構的優化,是多贏的法子。遺憾的是,盡管降低方案早就被批準,可時過數月,銀行業久未出臺降價細則,這也讓利好政策被懸置著。若“靴子遲遲不著地”,遲早會消磨公眾的耐心,也傷害政策公信力。
銀行業幾個月都出不了一個降價方案,效率低下,令人錯愕。或許是基于方案制定的謹慎考慮,銀行方面才久拖未決,但即便這樣,宏觀框架已定,待填充的只是“血肉”。按理說,只要遵循契約,無需漫長的“緩沖期”。怕就怕,懈怠姿態只因“舍不得讓利”——銀行是刷卡手續費下調的相對受損者,“從嘴里吐出肉來”勢必不情不愿。
下調刷卡手續費,當注重“時效”。激活經濟全局,離不開市場主體的利益讓渡、平衡。當然,前提是“靴子能盡早落地”。監管部門也應積極督促,界定權責、明確時間表,確保刷卡手續費調整不會“胎死腹中”,打了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