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首頁   |  觀點PK  |  海口建言  |  評論  |  名人堂  |  社會長焦  |  椰風視點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社會長焦>
    洋人疏導交通本不該成為專利
    洋人疏導交通本不該成為專利
    來源: 燕趙晚報 作者: 時間:2012-09-24 11:11

      下班高峰期,成都九眼橋南側往致民路段交通擁堵,一位老外站到路中央開始疏導交通。網友用微博記錄下這一幕,希望通過網友找到這個熱心人。(9月23日《華西都市報》)

      這本是很小的一個細節,但在我們的城市卻是一個很罕見的場景。或許,外國人的身份讓其行為更加顯現,但更重要的是,“疏導交通這樣的事對他來說是件小事”的行為習慣,才是當下社會稀缺的資源。“應該幫忙”不僅是一種個體品質,更是一個強大的社會應有的基本狀態。比如,2011年在福州,一位外國大叔站在斑馬線前雙手擺出太極拳造型,將過往車輛攔下,示意路人趕緊過街。再比如,英國人威廉·林賽十年前在雁棲鎮建立長城環保組織,吸納6名當地村民定期到長城上撿拾垃圾。

      疏通交通、清理垃圾的行為完全取決于自身的素質。將社會事當成自己的事,并主動參與,才是真正的公民意識,也才是社會強勢的表現。洋人與國人這種迥然不同的表現,恰是我們社會機制孱弱的表現。因為在權力主導一切的情況下,社會個體變得麻木而自私,不但未能成為規則的維護者,而是反向而行。

      道德的下滑,規則的破壞,其實是社會功能未能充分發揮,社會自律和自治機制失靈的原因所致。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就在于社會建設,個體權利得到尊重與有效體現,參與社會管理的熱情得到激發,那么“應當幫忙”才會成為一種行為自覺。

    (編輯:鄭克姍)
    ?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