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調研報告顯示,到2010年,我國老年人中,有24.1%主要經濟來源為離退休養老金。40.7%老人依然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員供養。在2000年,主要依靠養老金生活的老人比例為19.6%。也就是說,十年前有近2成的老人依靠養老金養老,十年后也僅僅變成了2成多而已,“養老現代化”依然蹣跚學步。
有人說,這是因為我國自古以來有養兒防老的傳統,父母養老本來就是子女的責任和義務。我們依靠養老金生活的老人如此之少情有可原。可是,在傳統社會,人們面臨的是“子欲孝而親不待”,現如今,社會壓力下的現代人面臨的則是“子欲養而力不逮”。
數據顯示,這八成沒有養老金的老人大多集中在農村。城鄉差距直接表現為養老差距。城市老年人中,有66.3%的老年人主要依靠離退休養老金生活,但在農村,能夠依靠養老金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老年人不足5%。此情此景,不是農村的兒女不愿盡孝,而是不能盡孝。外出打工往往遠在天邊,農民工首先面臨的是“見面難”。看看春運回家的洪流可以看出他們對于親情的渴望。加上城市高昂的生活費,子女教育的重重壁壘,延續傳統養兒防老的方式難免擴大貧富差距、激化社會不公。
即便對于城市人而言,白領們早就對“眾奴加身”抱怨有加。前有房奴、卡奴、孩奴,后有老奴,不是白領們心腸硬,而是有心無力。享受養老金本該是經濟發展的副產品,現在卻成了“負產品”。4個老人、夫妻2人加一個孩子的“421”家庭越來越多,養老撫養勢必要求社會化。
本質上說,現代社會的運轉結構讓兒女往往難以全力負擔父母養老。年輕人負責生產,老年人或為社會發揮余熱,或頤養天年沉淀為社會的精神財富。這就是現代養老金制度得以在世界普遍推行的原因。只有少了后顧之憂,青壯年勞動力才得以全心投入生產和再生產,為社會創造更大價值。可以說,養老金是現代社會的蓄水池,儲蓄著生命之水。
這些年為了澆灌土地,大力發展生產,我們只是一味關注抽水,忽視了蓄水,長此以往,干涸的不僅是經濟,還有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