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首頁   |  觀點PK  |  海口建言  |  評論  |  名人堂  |  社會長焦  |  椰風視點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包攬巨虧前十,國企該不該改姓私?
    包攬巨虧前十,國企該不該改姓私?
    來源: 紅網 作者:張婷 時間:2013-05-08 16:50

      數據顯示,曾經貴為“天之驕子”的上市央企和地方國企,包攬了去年上市公司巨虧榜前十位。十大巨頭去年虧損近500億元,令股民一片嘩然。企業盈虧乃市場之常事,但央企享受的巨額補貼一直被市場質疑為不公。(5月7日《新京報》)

      國企的虧損,我認為基本上有三個原因:其一,大部分都屬于鋼鐵企業,鋼鐵產能這幾年嚴重過剩,市場低迷,這是虧損的重要因素。其二,國企的運營機制不符合適合國際市場的發展規律,國企的領導由國務院指派,上級干預,不實行人才招聘,沒有高級水平的管理層。其三,財政補貼政策,造成低下的效率,臃腫的機構部門,人浮于事。

      有人說,國企的一個重要職能,安置社會勞動力。然而迎合市場經濟市場的私企。在企業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能夠創造很多的就業崗位,安排普通的勞動者就業,不但自己制造的產品給民眾帶來便利,而且還為全民謀取了好處。反而國企的很多就業崗位,基本上都留給有背景的人,造就了市場的不公以及效率的低下。

      再者,私企如果虧損,虧損額自己承擔;如果私企盈利,利潤歸私企老板自己所得;國企如果虧損,只能依賴政府各種財政補貼;如果國企盈利,利潤很有可能直接就進入既得利益者的腰包。私企要想占領市場,靠的是創新和對產品質量以及成本的追求,這樣會加大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有利于我們消費者獲得更好的產品。國企占領市場,靠的是權利下的壟斷,造成“孫二娘開店——獨此一家別無分店”的勢頭,讓你不得不選這種產品,即使這種產品再爛,你也不得不選擇,這種模式,不利于社會的進步,也無法可持續發展。

      那么是不是就應該將這些巨虧企業改革,把公的改成私的,提高市場經濟化呢?國企是有一些弊端,但是這是制度漏洞造成的,并不是國企本身有問題,畢竟不能讓國家的命脈掌握在私人手里。我認為,對于關系國家命脈的產業就應該國家絕對控制,國企有其特殊屬性,不能像一般私企那樣看待,不能以營利多少來評價。

      國資委說央企是福利性企業,這話不假。國企在穩定物價、公共服務等方面確實做出了貢獻,但這只是他們的應盡義務。他們在企業融資、行業壟斷等方面享受了很多特權,并且他們也得到了財政補貼。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的逐步深入,補貼政策無疑會減弱國企競爭力,也不利于企業之間的優勝劣汰。

      國企虧空,應該關注的是約束領導權利的制度,防止國企領導腐敗,堅決曝光國企領導腐敗。將注意力轉移到怎么預防和避免國企腐敗上來,而不是旁敲側擊的抨擊國企制度,鼓吹私有化,如果有一天國企私有化了,最后倒霉的還是老百姓。

    (編輯:李琳)
    ?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