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8·19”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在事關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問題上,必須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幫助干部群眾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
這段話意味著,中央領導層已經非常清晰認識到,現在的執政條件和執政環境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尤其是互聯網、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已經開始影響和改變人們的表達方式和政治參與模式。更進一步說,如果執政黨過不了互聯網、新媒體這一關,就很可能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因此,習近平認為這是一場“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極具戰略眼光。
因此,執政黨的執政方式必然發生改變,而對人們的認知判斷具有巨大影響力的輿論宣傳,則成為重要的變革領域?!霸鰪娭鲃有浴⒄莆罩鲃訖唷⒋蚝弥鲃诱獭?,已經詮釋了習近平的宣傳思路,即輿論宣傳的關鍵是“主動性”。薄熙來案出人意料的“微博直播”審判模式,即是這一思路的最新試驗和體現。事實上,薄案前所未有的公開、透明,不僅在國內贏得了民眾的稱贊,而且在海外也為中國司法、中國政府、中國執政黨贏得了聲譽和軟實力。
近十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社會矛盾凸顯,突出表現為地方群體性事件不斷發生。這其中,不乏一些地方政府不作為、亂作為、尋租貪腐造成群眾不滿,但更有相當一部分是地方政府官員不愿、不敢、不懂主動引導輿論,不敢站出來,說明事實真相,以至于群眾的情緒進一步失控,以為政府無視他們的訴求,并默認了錯誤。如此,政府信任只會每況愈下。
一旦政府公信力降低到信任危機的地步,謠言也就有了市場,無論政府說什么,人們可能都不愿相信。悲劇,往往就發生在此時。因此,為了防止這種被動局面甚至是悲劇的發生,政府應該主動出擊,主動說明事實真相,不逃避問題,屬于自己的責任敢于承擔,讓群眾看到政府的誠意和公信力。
其實,“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網絡造謠者之所以能夠走紅,并不是因為他們有什么深刻的思想認知,而只是因為他們抓住了轉型期民眾的心理,即彌漫于社會的“仇官”“仇富”心理,以及對腐敗的深惡痛絕。因此,只要相關方尤其是公權力一方,及時主動公開透明地發布相關信息,避免遮遮掩掩的曖昧態度,便能消釋人們的模糊認識以及內心的復雜情緒。
總而言之,無論是網絡謠言,還是與民眾攸關的敏感決策等,只有主動出擊,占領事實真相高地,幫助民眾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政府才能得到民眾的信任與支持,官民良性互動的治理模式才能得以實現,執政黨也才能安穩度過互聯網、新媒體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