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問題研究專家于建嶸教授當“村官”了。近日,他從北京出發,奔赴貴州省興義市則戎鄉納具村任村主任助理,指導鄉村建設。據悉,暫定掛職時間為2年。
于建嶸的這一次掛職在網絡上引起了很高關注。過去,人們也沒少見過學者、名人掛職,但那往往是“學而優則仕”,掛職講究一定的級別,甚至由此成為一個進入官場的轉折點。而于建嶸不同,他掛的是沒有任何行政級別的村主任助理,可以說是全中國最小的“官”了,他甚至在微博上這樣調侃:“不要把村長助理不當干部!”
但這個不需要組織任命的最小的“官職”,背后卻維系著一個巨大的、繞不過去的鄉村建設話題。于建嶸特別強調,任職期間“絕不會要當地一分錢”,他和他的團隊將在納具村建立培訓基地,培訓當地的農民制作手工藝品、種植環保的農產品等,并希望能將納具村從衰敗中得以修復,建立文化旅游性質的“布依大院”。
這是一種真正的“走基層”。中國的本質是鄉村的。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包括晏陽初的“定縣實驗”、梁漱溟的“鄒平模式”等在內,中國的知識分子曾掀起過一波影響甚巨的鄉村建設運動。其時,全國從事鄉村建設的機構和團體達600個之多,眾多知識分子奔走在泥濘、崎嶇的鄉村小路上,為閉塞的鄉村帶去現代文明的種子。
而今,在城鎮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們仍然需要將目光投向廣闊的然而又往往容易被遮蔽的鄉村。在這樣一個社會轉型時期,鄉村究竟發生了一些什么樣的變化、這些變化有哪些是鄉村無力承擔的,比如,日趨嚴重的鄉村空心化現象如何扭轉……這些都是必得面對的發展問題,需要在與鄉村社會的零距離接觸中尋找答案。
于建嶸的身體力行之舉充滿了象征意味。在這個浮躁的年代,一個真正有擔當、有情懷、有使命感的知識分子,不但要能抵御各種各樣的外界誘惑,有坐冷板凳的定力,還要有經世致用的傳統自覺,從書齋走出,讓身體和靈魂“下沉”,去發現一個在學術專著中無法觸摸到的社會。于建嶸開了一個好頭,希望更多人能借此學會關注鄉村,關注那塊與我們的精神臍帶相連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