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改革行動之年
三季度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出現了明顯的反彈。雖然9月的工業增加值、零售消費和固定資產投資的同比增速均比8月略有下降,但是整體上延續了7月、8月的強勁復蘇態勢。中國經濟在年內要達成7.5%的增長目標已經幾乎沒有懸念。
喜中有憂的是,中國經濟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如同北京的環境問題一樣不僅沒有改善,而且在某種程度進一步惡化了。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2103年前三個季度消費、投資、凈出口對于GDP的增長貢獻率分別為45.9%、55.8%和-1.7%。簡單做一個比較,2012年同期消費、投資、凈出口對于GDP的增長貢獻率分別為55%、50.5%和-5.5%,而2011年前三個季度消費、投資、凈出口對于GDP的增長貢獻率分別為53.1%、46%和0.9%。中國經濟對于投資的依賴似乎反而加深了。
雖然信貸增速在三季度略有回落,但仍遠高于名義GDP增速。根據我們的估算,社會融資總額增速由上半年的高點21.9%回落到三季度末的19.4%。但是今年前三個季度的名義GDP增速僅為9.3%,兩者相差仍然高出10個百分點。如果做個中期的比較,2004年-2008年之間社會融資總額的增速平均僅高出名義GDP增速0.4個百分點;而自2009年以來,社會融資總額增速平均高出名義GDP增速11.2個百分點。這導致社會融資規??傤~占GDP比重由2008年底的130%迅速攀升,到今年三季度已突破200%。信貸失衡及與此相關的投資低效率的問題仍然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一個毒瘤。
如何解決以上這些問題,市場對即將于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寄予厚望。毫無疑問,三中全會作為新一屆領導人制定未來十年經濟改革規劃的會議,意義非同尋常。我們認為,未來改革的突破口包括轉變政府職能的行政改革、金融改革、財稅改革、土地改革和資源型產品價格改革。
三中全會上討論的更多是改革的頂層設計,而不太可能涉及改革微觀層面的具體措施和改革的時間表。從某種意義上說,本屆三中全會在改革的整體思路上會有很強的延續性,在理論上出現重大突破的可能性并不大。我們并不懷疑新一屆政府推動經濟改革和結構轉型的決心。今年以來的一系列新政,包括堅持“不刺激” 、打擊三公消費、推動反腐倡廉,均提高了市場對于深化改革的信心。但是,就中國的漸進式改革而言,目前微觀層面改革的積累很可能要比頂層設計來得更為重要。如果新一屆政府能夠抓住一兩個重點改革領域取得突破,那么改革前景將更加光明。而三季度的經濟反彈無疑給下一步改革提供了一個極為難得的時間窗口。
對新政府而言,需要防止的是過高估計改革的難度,或以此作為改革停滯不前的借口。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句話是“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對這句話的通常理解是:前30年的改革主要在于釋放經濟中的動能,改革是一種帕累托改進(即所有各方都變得更好),因此阻力較小。而下一輪的改革更多涉及打破固有利益格局,是一個利益再分配的過程,因此會受到各種利益集團的阻撓。
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同樣的一句話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首先,目前的改革難度并不比前30年高。十一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由政治掛帥轉移到經濟建設為主,雖然從今日看可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都了解當時的阻力有多大。再比如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進行的各項改革,包括國有企業改革(造成大量國企職工下崗)、財稅改革(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博弈)、外貿體制改革、金融改革等等,無不面臨既得利益集團的阻力甚至普通大眾的壓力。在中國加入WTO的討論中,當時也有種種反對聲音。相比之下,我們目前對于經濟結構中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存在很強的共識,反而恰恰是改革只說不做的現象嚴重損害了市場的信心并造成利益集團進一步固化。
打個比方,過去30年的中國經濟就如一個不會游泳的小孩學會了游泳,現在由淺水區進入深水區,這過程中當然面臨的挑戰不同(前者的難度更大),但是整體是一個自然的學習深化過程。而進入深水區意味著腳無著處,不像在淺水區怕了就可以站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進入深水區”意味著必須有一種不進則退的緊迫感,因為不作為的后果可能會更嚴重。
我們有理由呼喚,2014年的經濟改革將由“中國好聲音”進入“中國好行動”。
作者為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