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盡管浙江溫嶺弒醫案已沉寂下來,公眾對醫患關系的反思仍未止歇:全國政協委員、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凌鋒近日聯合30名委員,向全國政協提交緊急提案,建議出臺醫療糾紛預警機制,對醫院暴力零容忍;上海華山醫院邀請寶山公安分局教官,向職工培訓面對暴力侵害如何自衛。同時,中山醫院也邀請世界跆拳道聯盟黑帶四段高手,前來傳授防身絕招,吸引了大批醫護員工。
在制度設計來不及轉身因應的時候,“醫而憂則武”也許是種無奈的選擇。矛盾轉型期中,利益訴求多元,穩妥的制度若來不及安撫焦慮的情緒,好人也會變得“暴脾氣”。中華醫學管理學會統計稱,自2002年9月《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實施以來,中國醫療糾紛的發生率平均每年上升22.9%。
梳理醫患關系的時候,有兩個共識無可置喙:一是由歷史而言,醫患關系不僅不那么緊張,相反還很融洽。中國自古就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說法,至于杏林春滿、妙手仁心之說,更是眾口相傳。二是即便以當下觀之,在“兵戎相見”的醫患矛盾中,還原一個個當事者,可能都不是什么惡人。溫嶺遇害的王云杰醫生“醫術精湛、待人友善”,而嫌犯也被鄰居認為“很老實”——那么,好人與好人之間,何以在微小的矛盾上激化成互戕的關系?這才是問題的癥結。
醫患關系為什么不那么平和了?這固然可以找到很多的肇因,但核心的一點,還是中國的醫生與醫療行業,活生生被錯位的制度捆綁著異化了。?《人民日報》此前刊文指出,全世界的醫生都是靠技術吃飯,惟有中國醫生靠賣藥生存,其公信力自然受到質疑。我國政府投入僅占公立醫院總支出的10%左右,于是醫生賣藥賺錢,加上醫療糾紛調處機制又缺乏獨立第三方平臺,在看病貴、看病難之下,很容易引發患者的情緒反應。畸形的以藥養醫體制,將醫生逼進了“不仁不義”的境地;而捉襟見肘又配置失衡的醫療資源,更是加劇了醫患之間的矛盾。
真要解決醫患糾紛,簡單來說也是“統共分三步”:第一步,是我們正在做的,也是最容易做的,即個個“武裝到牙齒”,重視硬件安保建設。譬如日前,國家衛計委和公安部還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醫院安全防范系統建設指導意見》,要求通過人防、物防、技防三級防護體系構建“平安醫院”,以防止惡性“醫鬧”。第二步,是全國政協委員正在聯名呼吁的,構建醫患糾紛預警與調處機制,讓問題與矛盾有個公平對話的平臺。只是若干年前,各地也風起云涌地成立過類似“調解委員會”這樣的組織,遺憾的是,不說病人,有幾個醫生在遇到糾紛的時候知道這么個組織呢?第三步,還是有賴于繼續深化新醫改,從投入到政策還原公立醫療機構的公益屬性,就算全民免費醫療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起碼也該在兜底保障與層級提升上更有作為、更有效率。當然,依法嚴懲“醫鬧”、明確醫療糾紛處置規則,也是繞不開的功課。
醫生并非神仙,更不是敵人。若治病救人的工作得不到尊重與敬畏,這個社會顯然“病得不輕”。只是眼下,我們既要理解“醫而憂則武”的難處,更要看到醫患矛盾的關鍵所在,號準脈才能開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