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強人的標本來說,1973年以前的三次阿以戰爭,不過是高山出水前的地質運動,1973年以后的戰與和,又不過是將他一次次留在高高的歷史坐標上。
“正是我繼承了以色列陸軍的傳統?!薄吨袞|戰爭全史》的作者,日本人田上四郎評價沙龍這句名言時說,“沙龍將軍的這句話表現出來的直率、尚武的性格是猶太民族的特點?!币粋€將軍化身為民族精神的象征物,不是歷史上的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準確與否另當別論,其中的是非曲直,實在一言難盡。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7年),排長;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上校;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年),準將;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退役后被召回的少將;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國防部長。沙龍從士兵到將軍的上升軌跡,正好濃縮了以色列國家的歷史。
個人經驗和歷史敘述糾纏不清,是強人時代的最好表征。1973年的戰爭是這條重合軌跡的頂點,也是一個轉折點。
被以色列稱為“通往和平的戰爭”的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在10月6日,這一天是猶太教宗教節日贖罪日,伊斯蘭教齋月中的一天。這個D日(開戰日)是主動進攻的阿拉伯軍隊精心選擇過的,并且作為戰爭策略的一個部分,用于迷惑猶太人。事實證明,它像其他著名的D日攻略一樣有效,也一樣加深了仇恨和痛苦。
已經退役3個月并創建利庫德集團的沙龍正準備參加當年10月28日舉行的以色列國會大選,戰前一天,他被召回軍隊,上演了從軍人到政客前的巔峰大戲。
沙龍上演大逆轉
1973年10月6日下午2時5分,埃及和敘利亞軍隊分別從蘇伊士運河和戈蘭高地進攻以色列。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
戰爭開始22分鐘后,8000名高呼“真主偉大”的埃及突擊隊員渡過蘇伊士運河。6個小時后,8萬埃軍渡河,對運河東岸以色列“巴列夫防線”上的守軍展開猛攻。到10月8日晨,以色列部署在“巴列夫防線”上的16個支撐點中,13個已經失守。至此,以色列軍隊遭遇了1948年建國以來最慘重的軍事打擊。
戰爭一爆發,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部立即動員預備役部隊。5日,沙龍被召回軍隊。6日深夜,預備役師長沙龍接到命令,要他立即向以色列南部軍區報告部隊動員情況。當夜,沙龍師動員完畢,旋即開往西奈半島前線。
10月7日晨,南部軍區司令戈南準將召開作戰會議。沙龍因所乘直升機發生事故,未能到會。到7日傍晚,會議結束的時候,沙龍才匆匆趕到司令部,并立即向戈南提出作戰計劃,當場被否決。當天深夜,沙龍重提自己的作戰計劃,曾是沙龍部下的戈南對前上司的計劃不置可否。
被后來的軍事史家稱為“性格軟弱”的戈南將軍,其指揮能力在戰后受到了強烈的質疑。1973年10月8日,戈南首先對渡過蘇伊士運河突襲的埃及軍隊戰斗力估計不足,導致阿丹師在貿然進攻中損失慘重,又在一天中對沙龍師下達四次前后矛盾的部署命令,使其無所適從,戰斗力無從發揮。而被后來的軍事史家稱為“性格剛強”的沙龍,兩天之間提出三個作戰計劃,全部被戈南否決,導致他與戈南情緒上的強烈對立。
10月9日,沙龍要求渡過蘇伊士運河向埃及發動反攻。這個計劃再次被戈南否決后,沙龍忍無可忍,越級直接向總參謀部提出了作戰設想。
“我的腳已經伸進大苦湖里”,沙龍對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說,“請你把這個情況轉告總參謀長或國防部長,批準我實施渡河作戰。”
雖然總參謀部表示了對戈南的支持,但戈南還是被沙龍的越級行為激怒。他向總參謀部要求撤去沙龍的師長職務。總參謀長拒絕了戈南的請求。而沙龍的密友、時任以色列國防部長的達揚將軍為了表達對沙龍的支持,反過來要求總參謀部撤去戈南的職務,由沙龍接任南部軍區司令。
總參謀部同樣拒絕了達揚的提議。最后,副總參謀長巴列夫被派往南部軍區,履行司令職責。戈南憤憤表示,“即使巴列夫也無法控制沙龍?!?/p>
10月9日和11日,沙龍提出了兩個完全相反的渡河作戰計劃。11日,他的計劃被軍事會議否決。果然不出戈南所預料,沙龍與巴列夫也產生了沖突。12日,巴列夫要求撤除沙龍。未果。在此后10天艱苦的膠著戰斗中,巴列夫又兩次提出要求撤除沙龍的職務。但是不僅沙龍的師長位置絲毫未動,總參謀部反而接受了沙龍渡河作戰的要求。
沙龍的渡河計劃一度受阻于運河東岸。15日夜,沙龍師在這里陷入了與埃軍苦戰之中。16日凌晨1點30分,沙龍師開始渡河。當日清晨8點,沙龍已經指揮部隊在西岸開辟一個半徑為4公里的橋頭陣地,并立即請求戈南讓阿丹師渡河,以求擴大戰果,但是被戈南拒絕。他故伎重演,向已經兩次要求撤除他的副總參謀長巴列夫抱怨戈南獨斷專行,同樣被巴列夫一口回絕。
10月1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10天以后,沙龍師在蘇伊士運河西岸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而敘利亞、約旦、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的聯軍正在以色列北部的戈蘭高地向以軍發起大規模進攻,但戰爭的轉折點已經出現了。這一天,埃及總統薩達特表示,如果以色列撤除六日戰爭時占領的土地,阿拉伯聯軍準備接受停火。
此后至22日之間,沙龍師和17日之后渡河的阿丹師和馬根師在蘇伊士運河以西的埃及境內橫沖直撞,將埃及的防空導彈發射基地破壞殆盡。10月22日拂曉,三個師長接到消息,當天下午6時52分,聯合國的338號停戰協議即將生效,他們立即下令部隊分別向南北兩個埃及城市拼命推進。兵臨城下之際,埃以停火協議生效。以軍南下的阿丹師置停火協議于不顧,繼續進攻。23日聯合國再次提出24日上午9點停火的339號停火協議。阿丹師在協議生效前一舉攻占蘇伊士城,完成了對埃及第三軍團的包圍。
軍人淡出,政客登臺
從軍事角度而言,第四次中東戰爭的轉折點是沙龍師成功渡過蘇伊士運河。以軍自此得以包抄埃及軍隊后路,一舉扭轉贖罪日以來被動挨打的局面。
雖然桀驁不馴使沙龍和兩位上司沖突嚴重,但軍事天才的光芒仍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轟動效應。17日晨,他在運河東岸頭部受傷后負傷指揮,尤其增進了下級軍官和士兵對他的仰視。戰爭結束后,士兵甚至在汽車上刷上了“阿里克,猶太王”的字樣。
然而,和此前三次和此后的第五次中東戰爭一樣,反敗為勝的“贖罪日戰爭”與其說是將軍的戰場,不如說是政客的舞臺。一開始就高度國際化、被納入超級大國全球戰略的阿以戰爭,沙龍代表的將軍們如同冰山在海面上鋒芒逼人,而真正的政治推手卻隱身在水底興風作浪。從這個角度而言,說這次戰爭的主角是沙龍、達揚和伊斯梅爾(時任埃及國防部長),或者以色列總理梅勒夫人與埃及總統薩達特似乎都不確切,當時間淘洗掉戰場上空的云霧時,真正的主角似乎變成了克里姆林宮和白宮,變成了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基辛格和柯西金(時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戰爭后期,美國和蘇聯分別直接向以色列和埃及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資,使兩個都沒有長期戰爭能力的對手將每天耗費數億美元的血戰進行了18天之久。最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直接發出了戰爭威脅和軍事動員。危機緊急關頭,按照冷戰期間奇特的游戲規則,美蘇又默契剎車。聯合國出面,以色列的坦克停止了前進的步伐。
狂熱的沙龍一直積極主張盡可能擴大戰果,增加戰后談判的籌碼。但游戲已經結束。是軍人淡出、政客登臺的時候了。
沙龍作為戰爭英雄接受了媒體的采訪。面對《紐約時報》和國內媒體的記者,他搖晃著矮胖的身軀,積極攻擊以色列軍方無能,夸夸其談又滑稽可笑。這進一步加強了國內民眾對獨手扭轉乾坤的天才將軍的狂熱情緒。但是讓人難堪的狂妄激起了其他高級軍官的不滿,最終,停戰3個月后,總參謀長以泄露軍事機密為由,取消了沙龍的后備役軍官職務。他被趕出了軍隊。他作為民族英雄做的最后一件無視紀律的古怪表演,是未經上級同意就頒布了對自己的嘉獎通告。他發布命令,宣告沙龍師橫渡運河是“所有勝利中最偉大的勝利”。
或許在他的某些同僚看來,天才不僅狂妄,而且愚蠢。但對在生死之間輾轉反側時期的國民看來,這場戰爭成了沙龍留給歷史最奪目的形象。他借著這個恃才傲物的形象,將自己變成了1930年代以來強人輩出的世界上屢見不鮮的傳奇中的一個。對一個強人的標本來說,1973年以前的三次阿以戰爭,不過是高山出水前的地質運動,1973年以后的戰與和,又不過是將他一次次留在高高的歷史坐標上。
理解將軍的傳奇易于理解政治家的遠見,沐浴神壇上的光芒易于分析政壇上的陰暗。雖然第五次中東戰爭使他在阿拉伯世界背負了嗜血的名聲,但老年的沙龍——或者說走下神壇而選擇了政壇的沙龍——已經不復是那個狂妄的戰爭天才形象。但傳說卻牢牢地把他釘在1973年光榮而血腥的十字架上。
?
?
?
相關鏈接
溫情鐵漢:沙龍是一個稱職的好父親?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