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社會長焦>
審計報告新鮮出爐:都是老問題審計報告新鮮出爐:都是老問題
來源: 紅網 作者:張燕 時間:2014-07-03 09:24
審計署一年一度的審計報告新鮮出爐。審計署6月24日發布國務院關于201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和往年一樣,審計報告甫一上網,各大媒體就開始了仔細地審閱,逐步披露各中央單位機關的審計問題。
最受公眾關注的“三公”經費方面,審計結果表明,中央部門“三公”經費和會議費支出有所下降,但也發現一些部門單位仍在頂風違規。在審計報告中,劉家義審計長對這些頂風違規的部門單位進行了點名。除此之外,審計報告還顯示,1595.71萬元扶貧資金被個人侵占,涉及28人;2013年,超過15億棚改資金被騙取,超78億被挪用。同時,超1.7億扶貧資金被虛報冒領或擠占挪用……
問題其實還有很多,沒有辦法一一列舉,也沒有這個必要。因為簡單對比往年的審計報告就會發現,沒有新問題,都是些老問題。值得一說的是,今年的審計報告火力還算比較猛,對于違規的機關單位不少都是指名道姓。這么做,有利于公眾和輿論的監督,就該如此。
當然,審計報告才出爐不久,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審計報告寫得一清二楚的,實際透過審計報告還能發現很多潛藏的問題可以深挖。不僅如此,違規問題實在太多,媒體也好,公眾也好,能夠關注到的還很有限。特別是能夠形成公共輿論,給相關違規部門以壓力,幫助和監督其妥善處理的注定很少。顯然,審計報告越透明、越公開、越細化,也就越利于公眾監督,也讓相關部門臉紅耳赤,會有壓力。因此,至少從這個層面上講,審計報告應該朝著這樣的方向繼續大步邁進,讓公眾可以有的放矢。
更根本上我們要思考,各類問題為何年年依舊,甚至有些方面的問題還很嚴重,并造成惡劣后果?
一方面,是因為對于審計出的問題,總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缺乏嚴厲的監督和問責,讓相關部門和官員有恃無恐。這么多年來,我們很少見到有官員因為審計報告而被免職,更別說自動辭職,受到法律懲處的。被順藤摸瓜調查出問題,受到法律制裁的官員幾乎是極為有限。甚至有的年份,因為審計署長輪換和其他一些原因,審計報告本身的尖銳程度也下降,對發現的問題措辭模糊,并不指名道姓。這樣的結果就是,審計的意義大大折扣,相關部門和官員更加不把年度審計放在眼里。
另一方面,財務制度形同虛設,挪用、冒領、假發票層出不窮。其實這些問題的核心在于,在不少機關部門包括央企,制度不如官銜大,一些官員只手遮天,想怎么支配資金都可以。譬如不久前財新《新世紀》周刊披露的,中遠集團原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徐敏杰報銷通常會將發票轉交給集團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簽字后還要轉給財務總監簽字,“但記者了解,徐敏杰為其夫人出國整容、購物等費用都報銷,這說明一整套的內部財務機制都失靈了。
此外,公眾和輿論對機關部門的監督渠道和力度還遠遠不夠。于是不僅僅出現因為財務管控失靈而導致的問題,其實很大程度上說,不少機關部門預算編制過程之初就缺乏民意制衡。預算公開也不夠,而在預算執行和財務運行過程中,加之制度不如官銜大,財務違紀的問題自然是層出不窮。同樣的,采購、招投標等方面,也出現類似的問題。
審計能夠起到事后監督的作用,而且還必須是有力度的審計,才能發揮正常的功效。對國家機關部門、官員違紀使用財政資金及一切行為的管理,需要的是一整套完善的財務紀律,需要好的預算和事后的監督,也需要對官員權力監督和制衡到位,還需要問責和司法及時跟進。
文/張燕
(編輯: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