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災難面前,組織領導抗災和重建工作,政府責無旁貸。但是,政府不是萬能的,政府也有力所不及的地方。志愿力量的參與,可以發揮政府“第二只手”的作用。連日來,在瓊島大地上,到處可以看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到處可以感受到蓬勃興起的志愿力量。他們在危難時刻的挺身而出,給災區群眾送來了“及時雨”,帶來了信心和力量。
與政府力量相比,大部分志愿力量來自民間,它們扎根基層,觸角延伸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能快捷靈敏獲取災區一線信息。災情發生后,海南的各種民間社會公益組織、愛心團體迅速行動起來。他們組織力量馳援災區,搶險抗災、捐贈物資、發布救援信息、引導交通、維護社會秩序……志愿者的身影無處不在,志愿力量的大旗到處飄揚。
搶險救災,許多工作不僅僅需要人力物力,更需要技術含量、專業分工。社會對志愿力量要求越來越高,其分工也日趨專業化。搶修電力基礎設施就離不開專業人員,南方電網6000多名職工星夜馳援災區,全省已掀起了上萬人的恢復電力大會戰。正是有了兄弟省份專業人士的援手,海南電網的恢復重建工作才大大提速。譬如,扶起倒伏的園林綠化樹看似舉手之勞,實則不然,同樣有技術要求。否則,就有可能適得其反,好心辦壞事,將能救活的樹反而弄死了。正是基于這種考慮,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倡導志愿者參與“共扶一棵樹,留住那片蔭”活動,就特別提示志愿者要在園林部門的指導下進行。
志愿服務需要愛心,需要激情。但是,志愿服務不能沖動,更不能盲動。災區的路況、聯系方式、群眾的所需所盼……務必提前做好功課,參與志愿幫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浪費人力物力,真正做到雪中送碳。從目前的情況看,到災區一線的志愿者大多經驗豐富,志愿隊伍組織有序,發揮的作用也很大。
作為社會救助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部門應有意識、有目的、有規劃的培育扶持民間志愿力量。在災難面前,人人都可以充當志愿者。但是,如何有序引導公眾的愛心,積極發揮他們作用,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當前,許多有愛心的人士想參與志愿幫扶,卻不知從何處下手著力,苦于找不到“組織”。在這方面,媒體可以發揮引導、牽線搭橋的作用,共青團、文明辦等部門則可以發揮組織作用,引導志愿力量健康有序發展。
災難,給我們帶來傷痛,志愿力量給我們帶來溫暖,更讓人看到了社會的成熟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