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去基層醫院,很多人可能對療效不太放心;但如果這家醫院是有區域頂尖醫院做后盾的“連鎖店”,醫生是大醫院下派的醫療專家,就會可能得到患者的認可。遼寧省自2013年起,探索醫院集團化改革,基于同樣的品牌管理、同質的醫療服務,將大醫院的“連鎖店”開到基層,使原來門可羅雀的基層醫院,門診量和床位使用率都快速上升。(《人民日報》3月25日)
借用連鎖商店的成功經驗,在醫療體系內試行連鎖管理,已成為一些地方醫改的新探索。比如今年1月28日,北京市衛計委主任方來英在做客“一把手訪談”節目時,也透露已有社會資本準備在北京興辦連鎖診所,預計今年內,北京市民將會看到民營連鎖社區醫院。
然而,這些探索中的連鎖醫院,多為“連橫”模式。北京民營連鎖社區醫院就是橫向連鎖的典型代表,由于是社會資本經營,難有公立醫院參與,不同的連鎖醫院之間,就只能是平行關系。其優勢在于,社區醫院不再單打獨斗,可實現人才、技術、資金、設備的橫向交流與共享,同時,連橫也能發揮出品牌、價格、信息等優勢,提升社區醫院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然而,橫向連鎖卻難擁有值得依賴的技術優勢,假如集中于公立醫院的人才和技術不能縱向流到基層,則基層醫院再怎么橫向連鎖,在短期內也難以提升技術含量。可見,若想連鎖醫院取得成功,必有大醫院參與,只有“以大帶小”,實現技術“合縱”,才能夠克服基層醫院的人才與技術瓶頸。
大小醫院之間的縱向連鎖,其實也有過相似的先例,比如方興未艾的醫聯體,以及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等,其實就是較為松散的縱向連鎖。
但醫聯體等連鎖方式,也存在不足,本質上仍是大小醫院之間的松散合作,是不同個體之間的聯合。由于不是一家人,則很容易各懷心思,技術交流、患者轉診,難以保持通暢。如在技術方面,即使大醫院向基層派出醫生,也總是“兩家人”的交往。大醫院讓患者回到社區,為社區留床以供轉診等,也必有經濟方面的顧慮。
只有兩家變成一家,實現大小醫院之間的緊密聯合,形成實質性利益共同體,則技術人才方可自由流動,資源才能真正互通互用,患者也可無障礙轉診,這樣的“合縱”,才能連為一體,實現無縫對接。而遼寧省之所以取得一些經驗,正是實現了大小醫院的一體化,這種緊密的“合縱”方式,才能真正帶給患者在家門口看專家的感受,從而得到患者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