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您當前的位置 : 國內新聞>

    Ta和互聯網的溫情故事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5-04-16 15:46

    ??故事一?? 90后通信博士:讓老人“觸”網不是夢

    ?

    90后通信博士 張佳鑫

    ????中國網信網報道(記者 潘子荻柴莎莎)幾乎每個有老年人的家庭都曾上演過這一幕:年輕人教老人玩手機、上網,一遍兩遍還可以,可當多次還沒學會,年輕人往往會變得不耐煩,老人也逐漸喪失了學習新鮮事物的信心。

    ????張佳鑫,一個北京郵電大學的90后在讀博士生,卻將發生在自家父母身上的這一幕記在了心里,并在2011年5月發起成立了“夕陽再晨”科技助老項目,召集志愿者耐心地教老人們上網、玩微信等。

    ????“不能讓老人因為科技的鴻溝造成他們與時代的鴻溝。”張佳鑫說道,“‘夕陽再晨’項目想幫助老人在信息化時代跟上科技,通過新的方式與親戚保持聯系,減少孤獨落寞感。”

    ????教老人玩微信 網絡讓老人夕陽再晨

    ????“夕陽再晨”項目已開展三年多時間,志愿者規模已經達到5000余人。每周固定的時間,會有志愿者走進北京、上海、南京、湖南等地的社區,教老人們用微信、美拍相機等新科技應用產品。

    ????張佳鑫介紹,很多老人第一次參加“夕陽再晨”的活動,有一種且學且試探的心態,大多以體驗為主。隨著課程的慢慢深入,逐步產生強烈的興趣,發現自己也能學會新鮮事物,沒有在生活中落伍。

    ????有的老人學會了用Flash制作PPT,制作翩翩飛舞的蝴蝶,并配上蝶戀花的詩詞,用課件的形式教孫子古詩詞;有的老人學會了使用美拍相機、制作電子相冊,將旅游的照片制成電子相冊,通過朋友圈展示給自己的子女;有的老人學會了用視頻聊天,通過視頻和遠在海外的家人聊天。

    ????一位參加“夕陽再晨”項目的靳蘭珍老人說,電腦打開了她生命中一扇新的窗戶。以前過年過節,親人不在身邊,感到特別孤獨,現在用視頻聊天,有種天涯若比鄰的感覺。他們在一個班學電腦的老人都像同學,相互學習交流,生活中相互幫助。

    ????“老人們學習了這些新技能,讓自己的生活更加便利,同時增加了與下一代交流的方式,拉近了他們之間的距離。與同班一起學習的老人成了要好的朋友,平時生活中互幫互助。”志愿者介紹道。

    ????目前,“夕陽再晨”項目已經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冊了北京市夕陽再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社工帶義工更加專業化的方式幫助更多的老人。

    ????打破信息隔膜 讓互聯網行業走進老人生活

    ????作為一名研究5G通信技術的博士生,張佳鑫介紹道,在他們眼里,通信與吃、穿等一樣,是人的一種最本質的訴求。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是區別于電話的一種新型溝通模式。新的溝通模式出現,特別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成為主要的手段的時代,不應該把老人這個群體忘記,也不能因此而將他們摒棄在這個時代之外,這是他們的基本需求。

    ????“我們做的只是‘互聯網+養老’最基礎的一環。”張佳鑫說道,“想要智慧城市、智慧街道、居家養老,便捷的智能設備派上用場,首先要教會老人如何使用這些高科技,打消心里的顧慮,走出這一步,接受新鮮事物。”

    ????他認為隨著養老市場進一步開放,老人消費能力提升,會有多樣化、為老人量身定做的互聯網產品應運而生,這是發展的趨勢,也是巨大市場的潛力。今后互聯網在整個行業的帶動下為老人帶來更多的幫助。

    ????“我們所做的是以公益的初衷,來幫助這個行業介入到老年人的生活中去,成為一個互聯網改變老人生活的生態體系。”張佳鑫告訴記者。

    ????堅持不懈 讓“夕陽再晨”持續發展不是夢

    ????對張佳鑫而言,“夕陽再晨”項目是一個“驚喜”。張佳鑫說:“非常高興在年輕的時候,能幫助到一群人改變生活的方式,同時帶給他幸福的體會。從老人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寧靜、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理性看待周圍好的或者不好的事情,淡定從容的接受,堅持忍耐的拼搏。”

    ????這個項目成為了他們這群90后最富有意義的一個時代烙印。“夕陽再晨”為載體,他和志愿者們接觸到了各行各業、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們會將這個項目堅持下去。”張佳鑫告訴記者。開始創始的時候他們開玩笑:十年后,無論他們這些人在什么地方,希望周末在北京聚會的時候,還能去做“夕陽再晨”這個項目。當時是一個美好的愿景,但是隨著項目的一步步深入,項目標準化不斷完善、團隊日益成熟、渠道更暢通、合作高校越來越多,機構的成功注冊使得團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大幅增強,“夕陽再晨”項目的持續發展將不再是玩笑和夢想。“桑榆雖晚,其霞漫天,夕陽再晨,灼灼其華”,這群90后們正在以自己的努力,讓另一種青春綻放。

    ????中國網信網報道(記者 紀靜郭研)初次見到曹佳是在她的微信上,她和所有母親一樣,喜歡在朋友圈中曬孩子的萌照;和所有的北京國安球迷一樣,不放過每次與隊員合影的機會;和所有年輕人一樣,喜歡在朋友圈中轉發生活常識和心靈雞湯。

    ????她在一家旅游網站做網頁設計師,每天跟大多數網頁設計師一樣,穿梭在寫字樓、地鐵、公寓之間;對著屏幕,敲擊鍵盤,制作精美的網頁。如果不說,很難發現她是一名聾啞人。

    ????堅持讓無聲世界同樣精彩

    ????曹佳性格開朗活潑,雖然生活在無聲的世界里,但始終對生活充滿希望。高中求學期間,她憑借自己的努力,以優異成績考上素有“聾人界清華大學”之稱的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

    ????在大學里,曹佳不僅收獲了優秀的學業成績,還有自己的愛情。曹佳丈夫是北京人,因此畢業后,她選擇和丈夫一起到北京發展。

    ????生活卻沒有預想的那般美好,夫婦倆雖然對殘疾人就業可能遇到的困難有所準備,但現實的打擊還是讓人心灰意冷。由于用人單位的一些偏見,曹佳在剛入職場時也受到了歧視,“每當用人單位肯定我的設計作品卻因為我是聾啞人而拒絕時,我心里也很難過,但我堅信總會找到合適我的設計工作。”曹佳寫道。

    ????一次偶然機會曹佳看到一家網絡公司招聘網站設計師,并說明可以招聘殘疾人,她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投遞了簡歷,一周后收到面試通知。這次面試是公司領導直接和曹佳談,他們對她的情況比較理解,看完她的設計作品后就決定聘用。但考慮到曹佳融入工作崗位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所以讓她從編輯做起。網站編輯要用到設計,曹佳的設計風格和制作網頁水平漸漸得到了部門領導認可。

    ????互聯網為設計夢想插上翅膀

    ????設計是一個需要不斷溝通的過程,不僅需要知道對方的確切需求,還需要讓對方認可自己的設計理念,進而接受設計產品。這個過程對于普通設計師來說都很難出色地完成,對于像曹佳一樣的聾啞人設計師來說,如何有效地溝通成為工作中的“攔路虎”。

    ????“我日常工作中通過QQ、微信、電郵等途徑與同事溝通。”曹佳告訴記者,“網絡不僅方便了我與同事的溝通,通過互聯網上專業的設計網站,我還能夠獲取最新的設計作品和設計素材,這為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互聯網讓工作中的‘攔路虎’瞬間變為‘紙老虎’。”

    ????在設計開始前她會和同事就頁面整體風格、色彩、形式等方面進行溝通后確定一版初稿。“產品部同事或編輯同事策劃好UE給我看,按照他們的要求進行設計,設計完后給他們看,有意見就修改,確定風格后開始后續的整體設計工作。”曹佳告訴記者,“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項目開發過程中不必要的溝通障礙和信息阻塞,使項目得以順利進行。”

    ????除了日常溝通外,曹佳感到工作中最大的困難就是開會討論。雖然有的會議會使用PPT等演示形式直觀表達,聽不見主持人說的話可以看PPT或其他演示形式,但有時候是項目小組進行小型會議討論或是臨時會議,都是直接口頭討論分析,還需要通過同事進行文字轉述,大部分能夠理解其中意義,但細枝末節的或技術語言,同事進行轉述起來難免出現紕漏。

    ????每次遇到她不確定的事項時,曹佳就一遍遍地和同事溝通、確定,并從專業網站上找到類似的設計樣式進行比對,不厭其煩地修改設計作品,大到重新設計,小到修改字體顏色,直到對方滿意為止。

    ????聾啞人因其聽力和語言障礙嚴重影響他們與健全人的交往,成為社會中典型的弱勢群體。但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借助不斷發展的互聯網技術,聾啞人是可通過努力的“強”來彌補自身的“弱”。

    ????正如曹佳所說:“就我個人所經歷而言,現在大部分單位都很看重個人的社會閱歷和實戰經驗,所以聾人不要妄自菲薄,雖然這中間會經歷一些曲折的過程,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只要跟同事大膽的交流,磨合中間的生疏度,讓別人認識到你的價值,同時增加自己的閱歷和經驗,你并不比任何人差。明天會更好!”

    ????中國網信網報道(記者 楊涵潘子荻)她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身材嬌小,沉穩恬靜,好像一個美麗的娃娃;她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癥(俗稱脆骨病),但說起話來總有一種震懾人心的力量;她通過互聯網尋找病友,創辦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組織線上線下的公益活動;她叫王奕鷗,一位80后女孩。

    ????“瓷娃娃”關愛中心初長成

    ????成骨不全癥是一種罕見遺傳性骨疾病,患有這種病的人稍有磕碰就有骨折的危險,發病率約十萬分之三,是罕見病的一種。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病友絕非易事。“我想找到跟我一樣的人。”帶著這個愿望,奕鷗在網站、論壇、QQ等多方尋找打聽,漸漸認識了一些和她一樣患有罕見病的病友。通過互聯網,奕鷗認識了臺灣“玻璃娃娃關愛協會”的秘書長,這位秘書長也是一位成骨不全癥病友,但他還是一名獸醫、出租車司機;同時,他還是一位父親,疾病沒有過多影響他的生活。然而奕鷗發現,很多病友的生活、醫療、教育等方面存在諸多障礙,“這個疾病對他們的影響特別大,有的病友不能出門,從未上過學;結婚的也很少,大家都沒有過上普通人的生活。” 正是與這些罕見病友的交流,她意識到國內罕見病患者的狀況急需改善。罕見病患者需要一個交流和幫助的平臺,這個群體需要社會的更多關注。基于此,2008年奕鷗與軟骨發育不全癥患者黃如方一起創立了關懷成骨不全癥等罕見病患者的公益組織——“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

    ????線上線下活動讓“瓷娃娃”不脆弱

    ????目前,瓷娃娃關愛中心提供醫療康復救助1297人次,服務覆蓋2000多個各類罕見病、殘障家庭。通過瓷娃娃熱線、網站、論壇、QQ群、期刊等形式,形成良好的病人互助網絡;開展各式線上線下活動,讓患者主動走出來,促進社會公眾對該群體的了解和尊重。今年的國際罕見病日,瓷娃娃關愛中心發起了一場名為“eye show”的線上活動。活動參與方式只需在微信朋友圈或微博展示一只或一雙“特別”的眼睛,并配上一段話即可。據奕鷗介紹,4天時間,中心就收集到300多張富有創意的“eye show”圖,參與線上活動,使更多人關注并了解罕見病,也使罕見病友逐漸找到面對生活的信心。除了充滿特色的線上活動,瓷娃娃關愛中心會組織形式多樣的線下活動,“自立生活”就是其中一項。該項目關注罕見病、殘障人士獨立自主意識和自理能力的培養,通過為期8個月左右的工作坊、能力培訓、集中活動和社群成員陪伴成長等方式,為學員和學員家庭創造學習、交流、支持和社交的平臺,讓學員發現自己走向獨立、融入社會的無限可能。

    ????互聯網讓“瓷娃娃”生活多種可能

    ????2013年,瓷娃娃關愛中心調研了一份關于中國成骨不全癥患者生存狀況調研的報告。報告顯示,19歲以上的被訪者中,32.8%在職,工作性質以單位全職、網絡就業、自主創業為主。近年來互聯網的發展,給罕見病患者帶來了新的就業機會。

    ????奕歐表示,2012 年起,瓷娃娃關愛中心與阿里巴巴進行就業合作嘗試,目前已支持400余位、39種不同疾病的罕見病患者參與淘寶云客服的工作。網絡從業,克服患者在就業過程中的障礙,也使身患少數人疾病的病友能夠自食其力、實現自我價值。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罕見病患者的社會融合逐漸提升。通過網絡,罕見病患者能夠承擔一定量的在線工作,甚至能夠學習知識。顛覆傳統教學模式的線上教育為罕見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接受教育途徑。此外,罕見病友的娛樂方式也與網絡息息相關,瀏覽網頁、音樂電影、通訊工具等等均是病友不可缺少的休閑與溝通方式。

    ????互聯網助力“瓷娃娃”的公益夢

    ????2014年8月17日,瓷娃娃關愛中心的“助力罕見病、一起凍起來”項目在新浪微公益正式上線。這場風靡網絡的“冰桶挑戰”,以公益和慈善為出發點的網絡盛宴,得到了全民關注,共籌得800余萬元善款,微博話題閱讀量超過44億。從呼吁對罕見病友的幫扶,到組織策劃公益活動,“瓷娃娃”的公益夢在互聯網的助力下,一點一點變為現實。 “互聯網讓我和病友們連接在一起,讓我們這個罕見病人少數群體被更多的人熟知,曾經的公益夢想也慢慢變為現實。”正如奕鷗所說。近年來,互聯網已成為信息社會的基礎設施,網絡規模不斷擴大,網絡技術不斷更新,網民數過億。隨著“互聯網行業公益與慈善聯盟”“互聯網公益聯盟”等互聯網行業公益組織的成立,搭建互聯網行業傳播公益的新平臺,形成合力,為公益提供多種可能性。

    ????中國網信網報道(記者 楊倩 周楚卿郭洋)3月20日,電影《失孤》在內地正式上映,和之前上映的影片《親愛的》一樣,《失孤》是一部“打拐”電影。兩部電影還有一個相同點,靈感來源都是2010年掀起“微博打拐”熱潮的彭高峰事件。

    ????事件要追溯到2008年3月的一天,一個陌生男人在湖北人彭高峰家門口,抱走了他的兒子彭文樂。2010年,媒體人鄧飛在自己的微博上發布了幫助彭高峰尋子的信息,此條信息經過6000多次轉發后,被一位大學生看到,認出了彭文樂就是老家的一個小孩。2011年2月6日,彭高峰與失散了三年的兒子相認。此事件中,彭高峰借助了微博便利的傳播性和互動性,擴大了尋子信息的傳播范圍,增加了找到孩子的可能性。

    ????從2010年至今,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移動互聯網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機用戶增多,使得“互聯網+打拐”的方式,有了更新的發展。不僅僅局限在“微博打拐”,很多微信公眾號、客戶端,都在發布打拐防拐的相關資訊,打拐和互聯網緊密結合在一起。

    ????“互聯網+打拐” 聚合公眾“微力量”

    ????“互聯網+打拐”,顧名思義,指的是利用互聯網為平臺,由網民自發組織進行的打拐行動。而互聯網的便利和廣泛傳播性,一方面使打拐信息進行快速搜集、整合和傳播,便利了公眾對信息的獲取和利用;另一方面,網民在微信上舉報打拐信息免除了向公安機關報案、筆錄等程序,降低了公眾的參與成本,提高了打拐行動的效率,讓公眾更愿意參與公共事務。可以說,“互聯網+打拐”順應了信息時代發展的趨勢,也創新了搜索信息的方式。就互聯網打拐,記者采訪了多年開展“打拐”的志愿者上官正義。他認為,在互聯網上第一時間發布被拐兒童信息,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擴大了信息傳播面,有力促進了打拐行動的進行;另一方面,在微博和微信認證的公益機構和民間組織,發布打拐防拐信息,吸引更多網友進行關注,是對拐賣兒童的犯罪分子的一種震懾,減少作案得逞幾率。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法院審結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案件978件,與2012年審結1918件、2013年審結1313件相比呈明顯下降趨勢。上官正義認為,因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拐賣兒童案件發生后,被拐兒童信息、犯罪嫌疑人信息會很快傳播上網。互聯網開放式的信息平臺,聚合了熱心網友提供的信息,使打拐從國家層面的專項行動變為全民參與的社會事件,在網民參與度提高的基礎上,增大了打拐防拐的力度。

    ????“互聯網+打拐” 熱情之外需理性

    ????手機用戶數量增多,使得在手機端發布和轉發求助信息更為便捷,熱心網友在看到信息后,往往不加分辨,第一時間進行轉發,如果是真實信息,自然增強了傳播效果,但是如果遇到虛假信息,又會適得其反,也使互聯網打拐受到質疑。對此,上官正義有自己的看法。面對這個問題,在互聯網打拐的過程中,也出現過一些質疑,比如虛假信息的產生,比如對乞討兒童“隨手拍”,給乞討兒童及其家長帶來的輿論壓力。面對虛假打拐信息,上官正義表示,“不是收到每一條信息都要轉發。”公益機構、民間組織在收到求助信息后,都會進行核實和甄別,確定信息真實后,才會編發,最大程度避免了虛假信息的傳播。上官正義給出了驗證求助信息的簡單方法:“撥打求助信息中的聯系電話,如果對方是空號或者關機,求助信息真實度就有待考量。另外,可以用百度搜索聯系電話,如果電話所屬地和孩子被拐賣地點不同,那信息真實度也值得懷疑。”“其實都是很簡單的方法,只需驗證一下。否則,虛假信息進行了二次傳播,不僅不能助力打拐,還會挫傷熱心網友參與的積極性。”上官正義說。 “希望更多的網友參與到打拐行動中。”上官正義表示,雖然在互聯網打拐的過程中,出現過一些問題和質疑,但是全民參與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打拐的力度,只要遏制虛假信息的傳播,引導網民正確參與到打拐中來,在熱情之上,加上更多的理性,相信互聯網+打拐,會越走越好。

    ????“互聯網+打拐”希望更多的人參與讓微力量不微

    ????近年來,各地公安部門也對網民們的打拐熱情予以積極回應。重慶、黑龍江等多省市公安廳紛紛開通官方打拐微博或微信平臺,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打拐行動”,隨時播報打拐成果和動態。可以說,小小的互聯網平臺,已成為公安部門不可或缺的信息獲取來源地。而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就在其微博上呼吁:“歡迎大家提供拐賣犯罪線索,對每一條線索,公安部打拐辦都會部署核查”。在采訪過程中,上官正義表示,希望每一個人都參與到“互聯網+打拐”的行動中來。他的理由很簡單:“一定要舉報你所知道的,或是你懷疑的,購買兒童的情況……不要以為你現在沒有孩子或是你的孩子已經長大了,這不關你的事了。不要忘記你將來也會有孩子,你長大的孩子將來也會有孩子的……”

    ????互聯網為我們搭建了一個便利的平臺,在互聯網+的大趨勢下,打拐行動正將熱心網友進行聚合,用互聯網的理念,創造更多的尋親奇跡。

    ?

    ?

    ?

    ?

    相關鏈接:

    中國為什么會出現“互聯網+”熱潮
    海口“互聯網+旅游”走進中原 互推兩地旅游深度合作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胡曉明:未來3年互聯網將不存在
    百度總裁張亞勤建言海南:發揮互聯網的“倍乘效應”
    互聯網大咖建言海南互聯網發展 百度將會進軍海南
    海南副省長談互聯網沖擊:如履薄冰 將倒逼創新

    ?

    相關鏈接: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胡曉明:未來3年互聯網將不存在
    百度總裁張亞勤建言海南:發揮互聯網的“倍乘效應”
    互聯網大咖建言海南互聯網發展 百度將會進軍海南
    海南副省長談互聯網沖擊:如履薄冰 將倒逼創新
    中國為什么會出現“互聯網+”熱潮
    海口“互聯網+旅游”走進中原 互推兩地旅游深度合作
    [來源:中國網信網] [作者:] [編輯:李帥鋒 實習生 陳錦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