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由海口市委宣傳部、市政府辦公廳、市“雙創”指揮部、8位市民觀察員和市屬媒體記者共25人組成的雙創考察團,奔赴貴陽、廈門兩座文明城市實地觀摩、取經,將外地優秀經驗帶回海口,為海口“雙創”提供有益的借鑒。(見海口網)
不知不覺中,海口“雙創”工作已經開展近兩個月了,海口也因為“雙創”有了顯著的變化:交通秩序改善了,市場干凈了,街道整潔了,就連一直令人頭疼的“黑車”也得到了有效治理。“雙創讓我們更幸福”這話一點不假,但是我們在享受這個“幸福”的同時,也面臨新的思考和挑戰:“雙創”工作中難以處理的環節該怎么處理?海口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早日摘得“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兩塊金招牌?我們是要閉門造車,還是勇敢地“走出去”向八方取經?所幸海口給了我們答案。
“雙創”不是表面工程,是對海口進行深入的改革。如果整治只是不痛不癢,難保將來不會反彈,長效才是正道。近兩個月的“雙創”雖然效果顯著,但是如果只對目前提出的門前三包、三車整治、六小門店等方面展開工作,而沒有對深入問題的新進展進行新規劃,那么海口的改變也就只能停留在這幾個方面,更深層次的“瓶頸”仍未解決。就好比一個人每天都在日復一日、萬年不變地做著同樣的工作,雖穩定無風險,但未必有益于他的成長。瓶頸不是阻礙,是動力、是機會,只要越過它就能有新的飛躍,登上新高度。海口“雙創”就是這個道理。
和其它已經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或“國家衛生城市”的城市相比,海口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和地理位置。作為一個幾乎每月空氣質量都排行前5的國際旅游城市,海口既要著手解決城市生活中臟亂差的一面,更要把現有的優勢展現出來,讓優勢更優勢。說白了,海口有個“好底子”,需要有好老師指點,所以向貴陽、廈門兩座文明城市學習經驗是一步好棋,只有站在前人肩膀上才會讓我們看得更遠,做得更好,讓我們靜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