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鄉村是傳統文化的“源頭”,是農耕文明的“載體”。
       
     您當前的位置 : 國內新聞>

    鄉土文化復興:農耕文明迎來變革新生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7-08-14 15:02

      4月9日,繡娘在貴州臺江縣秀眉廣場繡織畫卷。

      (一)

      鄉村是傳統文化的“源頭”,是農耕文明的“載體”。

      傳統文化、農耕文明浸透著鄉村生活的規則、意義和價值,引領著村落成員的心理、行為和關系,模塑著社會治理的理念、方式和秩序。

      源遠流長的鄉土文化歷經興盛、波折和凋敝,卻依然在鄉村的大地上頑強地延續流淌,不絕如縷。

      看新農村建設:從生產發展到鄉風文明,從改善居住環境到提高農民素質,從實施村莊整治工程到保護鄉土文化生態,新農村不僅著力物質基礎建設,而且注重重新喚起村民對家園的記憶、歸屬和認同。

      看美麗鄉村建設:放眼各地,無論提升產業園、培育現代農莊,還是打造田園綜合體、創建農業特色小鎮,都貫串一條主線:“產業——生態——人文”一體化運行,鄉土文化是其靈魂和引領。其中,在鄉村旅游產業崛起中,越來越多的人帶著縈繞心間的“鄉愁”,紛紛踏上穿越之旅、懷鄉之旅、尋夢之旅,農耕文明展示了新的魅力。

      看文明村鎮建設: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鄉土文化的開發、保護、傳承和創新提供了強大動力。近年來,相關部門接連開展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等挖掘和認定工作,在修復文化斷裂的同時,建構有效的文化銜接與整合機制。

      中國鄉村正處于一個深刻的轉型時期,鄉土文化也正迎來一個蓬勃的復興階段。

      (二)

      復興中的鄉土文化歷史是悠久的,內涵是豐厚的,形態是多樣的,生命力是堅韌的。

      【村落文化】

      傳統村落既是村民的生活空間,也是他們的心靈家園。這里蘊藏著先人積累的生活智慧,鄉土文化中的生態文明,還有根深蒂固的地域民俗文化。

      歷經歲月的打磨和風雨的侵蝕,村落形態還能不能保有它鮮明的特色?村落空間還能不能承載它原初的夢想?村落文化還能不能延續它厚重的生命?

      保護古村落,標識著鄉土社會的文化覺醒。許多地方或列入文化遺產名錄,提出“拯救老屋行動”,眾籌資金,守護即將逝去的鄉愁;或開展鄉村特色旅游項目,挖掘村落文化基因,在開發性保護中助力傳統村落發展;或全面實施鄉村記憶工程,通過微紀錄片、深度文字解析等多種方式,留住沉睡中的歷史映像和文明密碼。

      重建新民居,陶冶著鄉民生活的文化素養。新一輪鄉建熱潮中,村莊整治、民居建設,更加重視凸顯地方建筑形態特色,契合山水田園生態環境,彰顯古風古韻地域文化。

      修復原生態,展示著鄉村建設的文化視野。河南信陽平橋區郝堂村的“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建設,創造的是有自己特色的“修復”模式。筆者走進郝堂,村口大樹如蓋,路旁花草如茵,豫南狗頭門樓,柴扉輕掩小院,民居自然散布,溪水環村清流。農村新社區建設曾經有過大拆大建強迫農民上樓的風潮,當時平橋區的區委書記王繼軍給郝堂村建設定下的原則是:尊重自然環境、尊重村落肌理、尊重群眾意愿,不挖山、不砍樹、不扒房、不填塘。郝堂村要做的是修復一個村莊,修復一種生活方式。

      【民俗文化】

      傳統節慶、集體娛樂、廟會祭祀、紅白喜事、地方戲曲等等,傳承著民俗文化生動豐富的內容。它是村民鄉土生活的歷史積淀,也是鄉村公共活動的平臺資源,釋放著協調村民行為、深化社區認同和維系鄉村價值的功能。

      民俗文化具有十分濃郁的鄉土氣息,為美麗鄉村的建設注入源頭活水,平添許多色彩。一些地方運用“民俗+”思維,深度挖掘民俗文化資源,依托地方性傳統民俗文化打造主題型農業公園、現代農莊和特色小鎮。

      鄉土產業+民俗文化,也為產業業態的創新,開辟了新的路徑。筆者當年在湖南桂東縣茶產業基地采訪,對此感受真切。桂東客家山歌中的采茶調,清泉鎮銅鑼村的玲瓏茶傳統工藝,都是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借此舉辦玲瓏茶手工制作大賽,開發茶園休閑觀光、體驗農事等多項功能,茶產業、茶文化、茶旅游共生共榮。

      在城鄉居民生活方式的多樣選擇和生活文明的品質提升中,民俗文化也獲有了價值實現的更大空間。國人最為看重的春節,承載著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如今,親人相聚慶祝春節的方式也更加多樣,“團圓旅游”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青山綠水、田間野味、民俗表演……親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努力尋找慢的記憶和自然的氣息,溫習家的情趣和鄉愁的滋味。

      【手藝文化】

      工業化的高歌猛進,讓手工藝人感受到了無邊的落寞和蒼涼。

      在后工業化時代,人們終于重新認知了傳統手工藝,其中承載的習俗、情感、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終于被重新激活。手工藝人所執著的工匠精神,已經融入今天“中國制造”的產業文明。

      與生活變遷相契合,傳統手藝文化在人們消費視野的開闊和消費品位的提升中,擁有了更為便捷通達的回歸生活渠道。江蘇蘇州市舟山村,是近代核雕發源地,傳承梯隊代代相傳。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構建了舟山村的富民支柱產業。

      與經濟轉型相契合,傳統手藝文化在一二三產業的業態變革和融合創新中,探索著更為豐富多樣的價值實現形態。一如貴州鄉間的苗繡,“是苗家女人一生最值得榮耀的事情”。在市場力量的拉動中,精英領銜+本土傳承,傳統技藝闖出了產業化道路,從而改變了許多村莊面貌,提高了廣大婦女地位。

      與文化傳播相契合,傳統手藝文化在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全球文化的互聯互通中,開拓出更為廣大的話語表達平臺。筆者采訪過藍印花布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吳元新。默默幾十年,他守護著這小小的青花世界。在他的推動下,藍印花布儼然已成為感知中國的文化符號,傳播中國的文化使者。

      【鄉賢文化】

      中國鄉村社會自古就有尚賢的傳統,并由此生成了綿延不絕的鄉賢文化,涵養著風習教化、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鄉賢群體的再度登臺令人欣喜。

      新鄉賢群體的成員構成更加廣泛。傳統中國的鄉賢即鄉紳。今日鄉村,退休返鄉的干部、教師、工人,懷揣金色夢想的大學生村官,投身創業熱潮的返鄉農民工,矢志反哺桑梓的成功企業家,積極帶領村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優秀基層干部,還有熱心鄉村公益事業自愿從事鄉村建設的各方社會賢達,都可成為新的鄉賢。

      新鄉賢群體的參與方式更加多樣。或當仁不讓,參選主政,或當好顧問,參謀協調;或身在鄉土,把根留住,或心在田園,發熱發光;或用其學識專長創業經驗服務鄉親,或整合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造福鄉里。

      新鄉賢群體的功能作用更加全面。新鄉賢的嘉言懿行示范引領,有利于弘揚善行義舉,傳承鄉村文明,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深深扎根;新鄉賢深孚眾望,在鄉村禮俗社會和法理社會的共通中,可以充分發揮排難解紛、和諧鄉鄰的特殊功能;新鄉賢在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門路的開放等方面,都有其引領在前的明顯優勢。

      【講堂文化】

      傳統中國,書院、義學、私塾頗多,讀書、講學、敬賢風行。

      新時期的講堂文化又以新的形態活躍在鄉村社區——

      在齊魯大地上,“孔子學堂”飄來縷縷書香。學堂通過講道誦讀、德行禮儀、家風建設等系列課程,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讓那些依然富有時代價值的儒學思想走進尋常百姓生活。在浙江鄉村中,“文化禮堂”已經遍地開花。各地充分挖掘地域資源,守護文化根脈,將許多散落于民間、存活在百姓記憶之中的文化元素,融入村民精神家園的建設之中,彰顯文化禮堂的生活化、本土化特質。在晉南鹽湖區,“德孝文化大講堂”巡講活動深入人心。學者講:用歷史經典啟發人;現身說:讓鮮活榜樣帶動人;舞臺演:用文藝作品感染人。講堂著力于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家庭和睦、鄰里友好、單位融洽、社會和諧,把德孝文化播撒到鄉村城鎮。

      (三)

      鄉土文化的悄然復興,給中國鄉村的現代化轉型奠定了一個撬動的支點,為中國農民的主體性發展增添了更加充足的文化自信。人們在鄉土文化的復興中,重新審視生活的內涵,重新發現生命的價值,重新構筑鄉村的未來。

      當然,鄉土文化的復興,不是單向度地懷舊復古。這是一種修復和回望,更是一次變革與新生。傳統是它生存的土壤,現代是它發展的指向。我們應當努力的,是在開放性的思維中,在與城市文化、域外文化的互學互鑒中,去充分激活鄉土傳統的文化精華,去積極探尋鄉土文化的現代表達,去充分釋放鄉村文明的核心價值。

      同時,鄉土文化的復興,也不是一味地迎合市場需求。誠然,我們不能忽略市場機制在新一輪文化復興中提供的能量和動力。但是,任何隨意貼標簽地裝潢、破壞性地開發、過度商業化地變現,都是需要警惕需要擯棄的。鄉土文化復興的意義,全在于造福鄉民,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拓展他們的發展空間,引領他們的文明進步。

      再次,鄉土文化的復興,還得防止泡沫化、運動式地炒作和刮風。文化的進步是一種生長,一種發育,需要的是清風徐來,是雨露滋潤,是陽光沐浴。尤其在當下特色小鎮建設、鄉土文化復興熱浪撲面而來之時,我們還需保持清醒頭腦,記取歷史教訓,務必尊重中國特色鄉情,尊重文化演進規律,尊重農民發展意愿,切實保持文化自信的定力,堅守鄉土文化的本真,把握文化復興的方向。(張正憲)

    ?

    相關鏈接:

    讓孩子在肥沃鄉土中快樂成長——記瓊山區紅旗鎮中心小學
    “打印店神論文”背后的鄉土社會動力
    海南省經典油畫展16日開展 展現特色鄉土文化
    非遺“繼承者們”:七代傳承 嗩吶家族“周家班”的鄉土情

    ?

    相關鏈接:
    非遺“繼承者們”:七代傳承 嗩吶家族“周家班”的鄉土情
    海南省經典油畫展16日開展 展現特色鄉土文化
    “打印店神論文”背后的鄉土社會動力
    讓孩子在肥沃鄉土中快樂成長——記瓊山區紅旗鎮中心小學
    [來源:半月談網] [作者:聶晨靜] [編輯:陳曉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