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聞>
    高考加分亂象等教育難題成頑疾 背后隱現利益博弈
    來源:法制日報  作者:  時間:2011-03-03 17:13:51

      教育難題背后存利益博弈

      學前教育短缺、高考加分亂象、學術環境惡化,這些問題何以成為久被熱議的教育熱點、難點?

      對此,教育藍皮書認為,當前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的突出教育問題,例如,激烈的擇校競爭、學術道德和環境以及高考制度、學前教育等等,涉及兩類問題:一是政府部門如何履行職責,擴大公共服務,并建立在市場環境下擴大供給、滿足需求的新機制,典型的如學前教育、民辦教育等問題;二是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利益調整,打破利益集團的特殊利益,保障教育公平,建立新的利益格局,典型的如治理教育亂收費、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問題。

      在談及學前教育“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時,楊東平說,學前教育的短缺直接受到20世紀90年代“教育產業化”、“幼兒教育市場化”思潮的影響,凸顯了政府治理改革的重要性。

      馮曉霞認為,一些地方將公辦幼兒園“推向市場”,只保留少數作為“示范園”,少量學前教育經費主要投向這些“示范園”;一些地方將放開市場視同為放棄政府部門的服務和監管責任,將幼兒園用房任由房地產開發商操縱,或者當做“招商引資”項目交給商業化極強的教育公司,完全模糊了教育與企業、商業的界限;有些地方雖將幼兒園的舉辦權收歸政府統一招標,但一些官員的親屬和各種關系人紛紛將其作為一種高回報而無風險的商業或企業投資。同時,有關部門對民辦幼兒園缺乏質量監控、賬目公開、資產和資金監管的要求。

      楊東平進一步分析說,在解決學前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上,政府有關部門的恰當定位既不是卸責,也不是包攬,而是應改善公共服務,通過財政等各種政策工具的“主導”,建立起在市場環境下政府主導、公辦民辦并舉、公私合作的新體制,從而滿足公眾的基本需求和多樣化的不同需求。

      而對于一直讓社會各界反感的高考加分亂象,教育藍皮書認為,其中有利益集團作梗的現象。

      教育藍皮書分析稱,在各類高考加分亂象中,除了權勢介入、“潛規則”橫行外,行政不作為、亂作為也導致高考加分現象愈演愈烈。此外,部門利益也讓加分項目難“瘦身”。雖然輿論一直認為高考加分是權力金錢交易的平臺,但在某種意義上,它已經成為某些政府部門利益博弈的平臺……每項加分政策都代表了某個部門的利益、某個資格審批部門的利益。如果說沒有教育部門的利益那不確切,但教育部門在其中只是一部分。

      教育藍皮書在對學術環境惡化、造假頻出現象分析時認為,在高校在職讀碩士和博士的官員非常多,原本為照顧國企技術骨干而制定的研究生單考政策,已成為官員和企業高管獲取文憑的渠道。官員讀博背后則是“權學交易”的利益關系,學校通過這一渠道可以獲得更多的經費、項目資源。

    (編輯:童言)

    網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