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以小見大”,挖掘深遠
取材雖然是身邊的一些小事,但生發出的意義應是深遠的,這就是“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題材小,不要就事論事,而要把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義寫出來,也就是從局部反映整體。古人說“管中窺豹,時見一斑”,通過一個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個花斑,卻能想象出整只豹子。“嘗一脬(pāo)肉,而知一鑊(huò)之味,一鼎之調。”從鍋里舀取一塊肉嘗一嘗,可以知道一鍋肉的味道,這一鍋肉烹調的好壞。這就是“以小見大”的道理。我們同學們經歷的多是小事,我們的認識也有一定的局限,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小事,具體寫,才容易寫好。“以小見大”的寫法,還便于細節描寫,寫得深入,寫得生動,表現出深刻認識。如《藤野先生》選材小,寫藤野先生批改作業、修改插圖,詢問中國女人裹腳的事等,這些小事卻能看出藤野先生毫無民族偏見,對中國留學生的誠懇,治學嚴謹、認真的態度。《菜園小記》選取的是在延安種菜的一些小事,而且又都是許多片斷,可是“小”中見大,把延安大生產運動和軍民與困難作斗爭的光榮傳統表現出來,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強烈的現實意義。《一件珍貴的襯衫》從一件襯衫的小事,我們看出周總理與人民群眾心連心的偉大人格。生活中的小事是我們經常見到的,重要的是要留心,善于發現,注意搜集,積累。羅丹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發現出美來。”羅丹說的這種對“美”的發現,正是從生活認識中得來的,是挖掘出來的。沒有收集到豐富的材料,怎么能有“精”,有“深”。
三. 選取若干材料,行文注意結構安排
1. 以時間為序
事件在一定的時段中發生、發展、變化,以時間為序,組織材料。如童年、少年、青年三個生命時段發生的事;早晨、上午、下午一天的時間段;上課前、上課、下課后;一節課的時段等。按照時序安排材料,發生在不同時段的事件(或片斷),要標明時間的變換,給讀者鮮明的時間印象和事物發展的狀況。
2. 以空間轉換為序
空間(或者說地點、環境)是事物發生、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事物總是存在在一定的空間中,在空間中發展、變化的,因此,敘事離不開空間這個條件。
空間有比較大的地域,如洲際,有比較小的某個具體的城市、鄉村、街道、學校、操場等,用不同場所、不同景觀的轉換等來安排結構,需要在文中標明空間的轉換,給讀者空間變動和空間印象,能幫助讀者把握不同空間的不同風貌的變化。如《多收了三五斗》,從河埠頭的萬盛米行糶米到街上購物,不同的處所,不同的場景,有空間轉換的交待“街道上見得熱鬧起來了”。不同的場景中,敘述的對象、內容也有所不同。
3. 場面分段標題式
場面是由人物在一定的場合相互發生關系而構成的生活情景。也就是以人物活動為中心的生活畫面,它由人、事、景三個因素構成,在文中選取了若干個場面,那就要將這幾個場面有機地組合起來,可以用分段加標題的形式,也可以用過渡、銜接的段落或句子。分段加標題的形式比較鮮明,也省略了設計過渡的問題。
4. 線索貫穿
文章選取若干事件或片斷,就需要用一條線索來貫穿,把大大小小的事件或片斷有機地串連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有的文章以物為線索,主要是在事物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用某物把生活片斷有機地聯起來,如《記一輛紡車》、《七根火柴》等。有的文章以“意”為線索,也就是以中心思想或作者的認識為線索,串連各個片斷。如《春》抒發“我”對春天的熱愛和追求,選擇了盼春、繪春、頌春等一系列片斷,寄托了作者的感情,用作者對春天的感情貫穿全文。有的文章以人物為線索,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計,以他的所見、所聞、所想為線索,把文章若干片斷、情節貫穿起來。還可以按作者(或“我”)的思想感情發展變化為序,將前后的事件或片斷聯接起來。如《荔枝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