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考試>公務員>
    國家公務員局就2012年國家公考6大問題回應網友
    來源:人民網  作者:  時間:2011-10-23 13:42:44

      人民網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楊迪) 今日,國家公務員局就人民網網友在“部委領導留言板”中提出的有關“201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問題進行了詳細回應。回應問題涉及“‘德’的考察標準”、“報考中央和省級公務員為什么要求基層工作經歷”、“怎樣看待公務員考試熱”和“招考職位的報考資格如何設定”等6大方面。以下為國家公務員局回應全文:

      國家公務員局回應全文:

      一、報考公務員,間斷過的基層工作經歷可以連續計算嗎?

      網友“霍去病”:我從2008年到2011年這三年多的時間,在不同的單位工作時間斷斷續續加起來也到了2年,中間的間斷時間一直因病在家休養。不知道這樣間斷過的基層工作經歷可以連續計算嗎?

      國家公務員局回應:間斷過的基層工作經歷可以累計計算。

      二、在境外從事志愿服務的工作經歷是否視為基層工作經歷?

      網友“境外志愿者”:你好,我是一名在境外從事志愿服務的志愿者,工作地點也是在國外的基層機構,請問,這樣的工作經歷是否算是基層工作經歷呢?

      國家公務員局回應: 國家公務員局回應:基層和生產一線工作經歷,是指具有在我國縣級以下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村(社區)組織及其他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等工作的經歷。因此,在境外的工作經歷不屬于基層工作經歷。您可以報考對于基層工作經歷不做要求的職位。

    ?

    相關鏈接:

    權威解析201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新舉措新亮點
    國家公務員考試稅務職位最熱 海口海關招錄爆冷門
    國家公務員招考明年招1.8萬人 海南考生15日起報名
    國家公務員招1.8萬人 8700多職位面向應屆畢業生


      三、對考生“德”的考察有沒有鑒定標準?會不會引發“走后門”現象?

      網友“蘿卜”:聽說2012年度國家公務員招考要加大對考生“德”的考察。的確,招公務員應重視能力和道德素質,只有從源頭上把好關,公務員隊伍的素質才能提高。但是對“政治品德不良、社會責任感和為人民服務意識較差將不得錄用”這句話是否有一個具體的鑒定標準?如果沒有統一的標準,我們又怎么能相信“德”的考察是公平和公正的?比方說,某考生熱心公益、捐助貧困,某考生扎根基層、關心群眾,那么,應該判斷誰更有“德”、誰得分更高?反而,如果碰到“蘿卜招聘”,考“德”就更易變味:“蘿卜”很可能被冠以“政治品德優良”等評價,并堂而皇之地錄用,外人還無話可說。

      國家公務員局回應:公務員招考按照公務員法要求,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一向注重選拔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到各級黨政機關工作。對考生的“德”,主要是通過考察工作來進行的。2011年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出臺的《關于做好2011年度中央國家行政機關及其直屬機構錄用公務員考察工作的意見》中,明確規定“考察對象應當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能夠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符合規定的報考資格條件,具有履行職位職責必備的能力素質,能夠模范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清正廉潔自律”。也就是說,報考公務員,“德”是最基本的條件。考生未達到公務員基本素質標準,有公務員職業應當禁止的行為的;曾有違法違紀違規行為,影響公務員形象的;政治品德不良,有社會責任感缺失表現的將不得錄用為國家公務員。同時,我們還不斷完善考察辦法,豐富考察形式,加強對考生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道德品質的考察。另外,我們還充分發揮試用期作用,2011年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出臺了《新錄用公務員試用期管理辦法(試行)》,對新錄用公務員在試用期間的實際工作表現進行考察,發現品德問題不符合公務員行為規范的,也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考察意見對招錄機關也提出了明確要求,在考察中有違反公務員考錄公平公正原則的,要按有關規定處理。因此,不會因為注重對“德”的考察引發“走后門”現象。


      四、報考中央和省級公務員要求基層工作經歷,為什么要出臺這樣一個政策?應屆畢業生對此應如何調整?

      網友“應屆畢業生”:聽說“2012年中央機關和省級機關錄用公務員,除部分特殊職位外,均從具有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人員中考錄。”這是不是意味著今后我們大學應屆畢業生就只能參加地市級公務員考試了?國家出于什么樣的考慮出臺這樣一個政策?縮小招應屆生的范圍對我們這些一直努力為公考做準備的學生影響挺大的,本來我們就業就挺難的,現在就業范圍更窄了,我們該做出什么樣的調整?

      國家公務員局回應: 《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要求,到2012年,中央機關和省級機關錄用公務員,除部分特殊職位外,均應從具有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人員中考錄。也就是說,2012年開始,省級以上黨政機關除部分特殊職位外,招錄具有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人員,市級及以下機關面向應屆高校畢業生。這是中央加強黨政機關干部隊伍建設,優化公務員隊伍來源結構和經歷結構做出的重要決策。這項措施, 有利于建立來自基層一線黨政干部培養選拔鏈,也有利于體現我們黨一貫倡導的干部到基層培養,干部在基層成長,干部從基層選拔的用人方針。

      因此,國家鼓勵廣大應屆高校畢業生報考市級及以下機關公務員,在基層經受鍛煉,在基層成長,為基層的發展貢獻力量。2012年度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公務員招考中,共有8696個市(地)級以下機關職位面向應屆畢業生招錄,占錄用計劃總數的66.68%,可以說,應屆畢業生仍有大量的職位可供選擇。


      五、國家怎樣看待考公務員熱?對此是否有針對性的計劃?

      網友“考生”:公務員考試年年熱考,溫度持續飆升,可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2011年的考錄比約就到了59:1。其實很多人考試只是當陪襯,我覺得這對國家人力物力財力是一種浪費,考生也需要理性對待。不知道國家公務員局今后有沒有針對性的招考計劃,比如說需要什么樣的公務員,什么樣的人才或者是什么樣的人符合標準,我應該有一個更有針對性的標準。

      國家公務員局回應:公務員熱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考錄制度本身的吸引力。這幾年,公務員考錄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為各階層人才提供了公平競爭機會,為黨政機關選拔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受到社會的廣泛贊譽。大家都相信和支持這個制度,積極參與考錄選拔,希望通過考錄這項“玻璃房子里的競爭”實現理想。

      二是考試錄用公務員實行中央統一招考,集中報名的形式,客觀上形成報考人員相對集中、規模較大的狀況。

      三是公務員作為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主體,承擔著重要的職責。不少有志青年希望在公務員崗位上發揮聰明才智,為黨和國家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是近幾年就業形勢比較嚴峻,不少行業競爭激烈,公務員成為重要的職業選擇之一。

      公務員錄用考試一直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理念,從德和才兩方面全面衡量、評價人才。“德”一般包括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才”一般包括知識素質和能力素質。各招錄機關根據這一用人原則,結合職位特點,實行考試與考察相結合的辦法,擇優選拔出合適的人才。


      六、是否可以考慮把“專業認證資格”納入國家公考招考職位的報考條件?

      網友“在職人員”:一年一度的全國公務員招錄又開始了,我認為現在的公務員招錄社會在職人員還以這些人員的本科、研究生專業為篩選條件是非常不恰當的。因為人的本科專業是在高中畢業時選擇的,那時甚至有很多人不了解自己未來所學專業的內涵。在大學錄取時有很多人被調劑了專業,而工作之后又有很多人從事的是和原先專業不同的職業發展方向,這些人在新的崗位歷練了若干年,甚至在本職崗位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他們在投考公務員時,卻因為自身大學期間的專業限制不能延續自己所專長和喜歡的職業發展之路,這本身也國家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損失。在招收應屆生時專業是主要的考慮,在目前85%招收社會在職人員時,是否應該更多的注意這部分人員從事的工作性質,以及所取得的專業認證資格呢?否則豈不是成了形而上學、一個專業定終身的可悲擇才之道?希望國家部委的人員能夠切實考慮到這個問題對廣大人才的影響,在可行范圍內盡快改變這一現狀。謝謝!

      國家公務員局回應:按照公務員法和公務員錄用規定,招錄機關根據職位空缺情況和職位要求,提出招考的職位、名額和報考資格條件,擬定招錄計劃,并由公務員主管部門審定。職位資格條件中包含了對學歷、專業、經歷等方面的要求。隨著省級以上黨政機關錄用有基層工作經歷人員比例的擴大,職位條件越來越注重工作經歷的要求,2012年度中央機關招考中,很多職位有特定工作經歷的要求,如要求有會計資格證,金融行業三年以上工作經歷,有2年以上軟件開發從業經驗等。

    ?

    相關鏈接:

    權威解析201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新舉措新亮點
    國家公務員考試稅務職位最熱 海口海關招錄爆冷門
    國家公務員招考明年招1.8萬人 海南考生15日起報名
    國家公務員招1.8萬人 8700多職位面向應屆畢業生

    ?

    (編輯:郭微微)

    網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