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PK④】
重能力,還是重分數?
中考、高考試題與日常授課脫節,導致了學生“過度學習”現象的出現。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校長李涵說,孩子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但因為現在的試題深度和廣度難以把握,為讓學生得到高分,教師只能對學生進行高強度訓練。同時,為了應試,學生不得不占用大量的休息時間去完成無窮無盡的課外習題和測試。在忙碌的補課中,孩子們失去了太多享受生活、發現自己興趣、培養自己專長的機會。
省人大代表馬穎新說,政府應該減輕學校壓力,讓學校從高考指揮棒下解脫出來。應該做好基礎教育,因為基礎教育是我們終生需要用的,是我們在社會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比如高中,我們拿出兩年半的時間把高中基礎教育扎扎實實做好,拿出半年時間備戰高考,即使最后我省平均分數降下來了,但不影響國家在河南的招生,不影響孩子們上一個好大學。
省人大代表蔣平說,在現行高考制度不變的大前提下,如果沒有法律法規的約束,肯定不會有太多學校做“乖孩子”。現在的小學、初中和高中教育,只能跟著高考的指揮棒走,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凡是走進大學的孩子,都是走獨木橋過來的,讓孩子們不去擠這個獨木橋是不可能的。學校、學生包括家長都是以分數為重,因為只有確保考上了大學,才能確保孩子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關鍵是在大學期間,孩子的綜合素質能不能得到提高。在這方面,她比較推崇美國“寬進嚴出”的大學制度。如果你沒有真本事,是拿不到大學畢業證的。但我國的大學則是“嚴進寬出”,考進大學好像就萬事大吉了,大學生普遍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到畢業時不可避免會遭遇就業難等問題。(大河報見習記者 劉瑞朝)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