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慶民俗———千年傳承鄉土文化 ????瓊北的節慶活動才結束,島上其他地方的節慶活動又相繼開啟,一年四季不同特色和亮點的傳統節慶輪流上演:農歷“三月三”,是海南本地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黎村苗寨一片喜慶;農歷“七月七”,保亭七仙嶺下,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參加嬉水節;中秋佳節,詩歌之鄉的儋州又拉開一年一度的民歌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的民俗是當地人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慶,更是千百年來鄉土文化最精彩演繹和傳承。 ????海南島上多姿多彩的傳統節慶活動,也是海南文化最原汁原味的一種展現。 ????與島外廟會類似的海南“軍坡節”上,瓊劇表演、舞獅、舞龍以及各地美食大匯萃,成為一個展現地方鄉土文化的節慶活動。民俗學家認為,軍坡就是中原“廟會”主脈的傳承,是“廟會”文化發展的支派,又有著濃厚的海南地方特色,體現的是海南最具地方特色的冼夫人崇拜傳統文化現象。 ????正是為了感激冼夫人當年平定海南島的功績,人們在安居樂業之后,模仿她當年的出軍儀式來紀念她。“鬧軍坡”時,人們“裝軍”出行,吃芋頭、置桑桔葉,形成一道獨特的民俗風情線。全島規模或大或小的冼夫人廟多達數十座,每逢農歷初一、十五,附近老百姓都會到冼夫人廟祈福許愿。 ????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三月三”,早在宋代史籍中就有相關記載。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記載:“春則秋千會,鄰峒男女裝束來游,攜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劇。”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黎族人都會身著節日盛裝,挑著山蘭米酒,帶上竹筒香飯,從四面八方匯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會、對歌、跳舞、吹奏樂器來歡慶佳節,青年男女更是借節狂歡,直到天將破曉。“三月三”成為黎族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文化資源,是黎族生產、生活、娛樂等整體民俗風貌的集中體現,也是人們了解黎族文化和歷史的一扇窗口。 ????儋州中秋民歌節,則是將擁有2000余年歷史、同樣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調聲”進行集中展現的一個窗口,人們更可以通過調聲來了解儋州詩鄉歌海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