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聞>
    廣東明確2014年前試行外來工子女“異地中高考”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  時間:2012-04-27 17:24:35

    ?

     ?“2014年前,廣東將試行異地務工人員子女在輸入地就讀學校參加中考、高考,探索省內高職高專院校接受外省戶籍考生的入學申請。”近日,廣東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的《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工作方案(2012—2014年)》(簡稱《方案》)中明確,將廣東試行“異地中、高考”納入了工作日程,引發社會關注。

      異地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讀書難”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對此,《方案》明確,逐步將異地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全面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預算,確保與戶籍學生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加大學前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切實解決異地務工人員子女就讀幼兒園的實際困難。試行異地務工人員子女在輸入地就讀學校參加中考、高考。探索省內高職高專院校接受外省戶籍考生的入學申請。鼓勵外省籍高職高專學生畢業后,在廣東就業和入戶。

      這就意味著,在未來的三年內,廣東如今2000多萬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將有機會在粵參加中考、高考。

      對于改革的具體內容,廣東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尚未有具體的異地高考規劃。

      在不少人看來,試行異地高考無疑讓廣東龐大的外來務工群體受惠,對民辦教育的發展也是一件喜事。不過作為外來人口輸入大省,廣東由此所面臨的改革阻力不可小覷。在是否試行“就地錄取”一項尚未明確,教育部門仍沒有細化方案之時,無論是高校還是中學,都仍在期盼中“觀望”。

      ■解讀

      能否在粵就地錄取是關鍵

      去年,廣州市財經職業學校錄取了一位694分的中考高分學生——她是何婉華,一位戶籍在廣西的在粵就讀學生。

      雖然憑優異的成績足以考上省一級示范性高中,但由于異地高考的限制,小華“害怕”被普通高中錄取,需要三年后回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考慮到兩地奔波會產生各種麻煩,并且教材不同考試難度較大和名額有限等多種因素,何婉華只好選擇先讀中職,三年后考高職,然后通過自學考試報考大學。

      事實上,何婉華只是外省戶籍學生為逃避異地高考限制,選擇“曲線”讀大學的一個縮影。由于沒有本省戶籍的他們只能報讀公辦高中的擇校生或讀民辦高中,還有一部分不讀高中的原因更來自昂貴的擇校費壓力。

      “這項政策無論對外來務工人員家庭,還是對外來工子弟占多的民辦學校而言,都是一件大好事。”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民辦中學校長告訴記者,目前學校省外戶籍的學生接近200人,每年高三,都有10名左右未能在高中階段將戶口遷來廣東,或者沒有條件出國讀大學的學生需提早回戶籍所在地準備高考。“假如異地高考能在廣東實現,這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惠民政策,也是體現社會平等、進步的一個標志。”

      不過,記者注意到,事實上,異地高考實施的難點并非考試本身,而是能否實現就地錄取的問題。然而,記者發現,這個涉及各地錄取指標分配的關鍵點卻未在《方案》中提及。

      “其實作為校方,我們最關心的還是異地高考的成績怎么換算,如何錄取。”受訪的中學校長和老師均希望,能有細化的標準來指導實施。此前,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廣東省人大代表、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曾建議,異地高考是否能讓戶籍所在省按照省際之間高考題目的難易度進行成績換算,參加戶籍所在地省的排名和錄取。

      ■觀點PK臺

      會否擠占

      教育資源

      雖然不少人對廣東實行異地高考一舉充滿期待,但談到如何實施,包括民辦學校校長在內的多位業內人士都顯得底氣不足。原因是,擔心外來人口就地高考、就地錄取,會擠占當地的教育資源。

      “從長遠來看,城市人口是呈逐漸下降的趨勢,而教育資源投入卻在逐年增多,城市的財政能力應該可以兼顧到外來人口的教育資源配置。”在民辦教育家信力建看來,以上擔憂未免過慮。他認為,若能建立全國的教育財政保障體系則對解決異地高考的問題更有力。

      信力建舉例,如國家財政繼續沿用給中專生、技校生發放教育補助的方式,同時為全國適齡學生發放教育券或者教育經費,讓適齡學生可以到任何地區的學校讀書而不受限制。

      延伸

      山東異地高考模式可否借鑒?

      業內人士:廣東的實現阻力更大

      事實上,推行“異地高考”已呼吁多年,而今年經全國“兩會”的“發酵”,在各地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先有山東省在“兩會”期間出臺高考改革方案,首度打破“異地高考”的堅冰,提出從2014年起,凡在山東省高中階段有完整學習經歷的非戶籍外來工子女,可就地報名參加高考。如今,上海、湖南、廣東等地又將這一改革納入議程。那么,廣東高考的改革之路又是否能如山東一樣順暢呢?

      有專家認為,山東突破戶籍障礙在全國無疑是一個表率,對于各省打破就地高考的困局有一定的參考作用。不過,作為教育大省,山東的基礎教育具有質量高,考生基數大等特點。相比而言,其對外地考生放開高考權利,對本地考生并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事實上,山東的高考改革,一直被業內認為實現的阻力相對較小。

      “省際之間的差異很大,就拿廣東來說,廣東是外來人口輸入大省,外來人口全國最多。廣東和一些外來工輸出大省所處的條件,以及解決問題的處理條件是完全不同的。”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此前曾向媒體表示,解決異地高考這一問題,要在國家的總體部署之下,結合各省市自身的情況去研究適合于本省本地區的政策。

      據不完全統計,廣東目前外來工子女中,義務教育適齡兒童超過300萬人,且以平均每年25萬人遞增。可見,廣東實行異地高考的難度更大,而作為人口的輸入地,此項改革承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編輯:童言)

    網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