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聞>
    云南彝良山區貧困落后 兒童從未見過方便面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  時間:2012-09-17 10:16:52

    ▲在“9·7”地震中,云落小學房屋倒塌,造成3名學生遇難。

    對于身處烏蒙山區的云南省昭通市彝良縣各族山民而言,如果說“9·7”地震是一場始料未及的天災,貧窮、閉塞和落后則是他們需要長期面對的一個難題。

    為了生存之需,他們砍伐森林、炸山開礦,卻也因此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地殼運動的破壞力因之放大。81名同胞多數死于山上滾落的碎石就是一個明證。貧窮落后也使他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恢復重建的能力、長遠發展的能力都相對較弱。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云南指導抗震救災時,多次指出當地“條件十分惡劣”的現狀,表示救災工作和災后重建“難度不可低估”。但他強調,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有信心、有能力戰勝這場災害。“人心齊、泰山移!”在一個受災群眾安置點,他這樣告訴大家。

    奪命巨石

    此次彝良地震,很多人被山上滾落的巨石奪去生命,這與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不無關系

    位于洛澤河鎮洛澤河村劉家坪社的彝良縣洛澤河電廠,震后安置了200多名受災群眾。在“9·7”地震中,劉家坪社無疑是受災最嚴重的區域,近20條生命在這里消殞,無一例外的,他們都是被山上滾落的巨石奪命。

    70多歲的李羅發(化名)讀過四五年書,是村里少數幾個“文化人”之一,他常常撩起帳篷,坐在門口抽煙,就像以前蹲在家門口一樣。

    他的家人面對這場天災表現得有些麻木,老伴說這就是“老天爺不開眼”,而他年僅6歲的“女孫孫”,反而“享受”著這場災難帶來的新鮮感:她可以天天吃糖包子,還能像露營一樣睡在帳篷里。

    只有李羅發意識到,在這場天災里,未必沒有人禍的因素。

    早年間,劉家坪社不過是深藏在烏蒙山區的一個普通村落,全社50多口人主要靠在山上種玉米為生,靠天吃飯。后來,山上豐富的礦產資源被挖掘,山溝溝里的平靜被打破。

    李羅發記得自己還在穿開襠褲的時候,一些小礦主就悄然扎進這里,他們雇用村民開山炸石、挖礦煉礦。為了冶煉礦石,大量樹木被砍伐。一個個村寨失去原來的面貌,甚至原來的地名也逐漸被淡忘,取而代之的是“銅廠溝”之類的地名。

    老一輩村民記憶最深刻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煉鋼鐵,“整山整山的樹木被砍伐”。而在年青一代的記憶里,更大的改變是從2002年開始的。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采礦業進一步發展壯大,一條條山溝被采礦炸山的巨響驚醒,貧困閉塞的村民仿佛聽到了致富的號角,大量村民加入礦工的隊伍。

    李羅發的兒子小李也想成為一名礦工,他對父親說:“我們種一輩子玉米掙的錢,還不如當一天礦工掙的工資。”李羅發同意了兒子的要求,獨自一人承擔起家里種地的重擔。

    李羅發記得很清楚,兒子第一個月的工資是450元,小李捏著那把舊舊的鈔票沖進屋里,像擺展品一樣給家里每一個人看。這個6口之家,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錢。

    小李的媳婦在自己的破舊衣服里縫了一個里兜,她仔仔細細地將這些錢折疊好,放進兜里,每天要拿出來數幾次。慢慢地,每個月幾百元的工資讓這個原本只能吃上玉米糊糊的家庭,漸漸嘗到了甜頭。

    村民們都想方設法往礦上扎,他們知道,這個地方能讓他們“快快地掙錢,快快地讓家人脫貧致富,喝上一口帶肉的湯”。

    目前,僅劉家坪社所屬范圍之內,就有大大小小8個煤礦和鉛鋅礦,礦工少的二三百,多的上千人。滿山的礦洞密密麻麻排列在山頭上,有時也讓李羅發擔憂:“這樣挖下去,山上會不會挖空了?”

    開挖礦洞需要頂子木,將礦洞支撐起來,才能保障礦工出入采礦。在礦上打工的村民為了省錢省事,直接上山砍伐樹木。

    見到兒子常常扛著斧子上山,李羅發不止一次勸阻:“娃子,樹砍完了,山就荒了,咱們山下的房子就險了!”他也勸阻過其他上山砍樹的礦工,但沒人愿意聽他這個老頭子的嘮叨。

    李羅發眼看著這些深居山野的村民開始搬到街道周圍,蓋起了自己的樓房,他們黝黑干裂長期暴曬的皮膚開始變得紅潤細膩。與此同時,劉家坪和龍街附近的樹木一棵棵倒下,被磨平削尖成為礦洞里的頂子木,山土一點點被雨水沖走,山石開始裸露松動。

    當地震突然來襲,這片脆弱的土地頓時變得滿目瘡痍。巨石在地震中被震碎震松,從幾百米的陡崖上傾瀉而下,李羅發眼睜睜看著有村民被山上的巨石砸死、碾軋。在這場5.7級地震中,共有81人遇難,6000多間房屋倒塌。

    大地的隱憂

    專家稱因為地質災害已經造成很大的破壞,這里的環境已經不能承受這么多的人類活動

    云南省地震局防災研究所所長張建國在災后說,洛澤河流域土地破碎且地形陡峭,“一個輕微的風吹草動都可以讓這個地方發生滾石、滑坡等地質災害,更何況是地震?”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常務副主任田廷山也看到了這里地質條件的脆弱,地震發生后,他對災區進行了調查,發現這是一個極易發生高強度地質災害的地區。“這個地區本身地質環境非常脆弱,歷史上也多次發生過地質災害,不過往年都是一些單體的(地質災害),沒有引起這么大的重視。這次地震則引起了一些大范圍的、群發性的地質災害。”

    田延山認為,人類活動對這個地區的影響也很大。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規模的森林砍伐、大煉鋼鐵使該地區生態環境從根本上被破壞。最近幾年又因為工程建設加劇,一些道路、交通、水電設施上馬,加上人口劇增和對礦產資源的無序開采,使得這個地區的地質環境承受的壓力很大。

    田延山坦言,因為地質災害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這里的環境容量已不能承受這么多的人類活動。

    (編輯:童言)

    網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