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長寧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舉辦的全國特殊教育學校醫教結合實踐成果交流會上,來自全國7個省市的專家暢談讓殘障學生“二次生長”的經驗。
“我們常說特殊教育學校老師要有愛心,可是光有愛心還不夠,還要懂一些醫學。”北京培智學校校長于文說,如腦癱、自閉癥學生,需要的不僅是教育,更重要的是康復,為此培智學校專門送老師到醫療機構培訓,掌握基礎的康復訓練方法和技巧。在長寧區初級職業技術學校,每周五下午,同仁醫院翟近民等醫生會來校園,一對一指導教師們熟悉康復技法。老師們將教育與康復原理結合,琢磨出很多訓練方法,如生活瑜伽、動作教學,2位老師還拿到了統合初級訓練師、腦癱康復師等資格證書。專家認為,對教師進行醫學培訓,并不是讓教師成為醫生,而是能更好地了解殘障學生的生理特點,使他們的康復更科學更持久。
除了康復,還能帶給他們什么?一些學校的回答是,讓輕、中度殘障學生掌握基本職業技能,在醫教結合中滲透職業教育。長寧初職學校推出烹飪、面點、園藝、餐飲服務等科目,如今一些腦癱、智障孩子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北京培智學校對大齡學生開展職業訓練,在學校食堂、閱覽室、打印室等設置崗位,還以社區為導向,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進行實景購物等實踐活動。
與會專家呼吁,特殊教育學校推進醫教結合,需要建立“家校合作”機制,提高學生康復效果。湖南省長沙市特殊教育學校開出 “家長培訓課”,由醫生和老師主講,讓家長了解和學習康復知識及技能。廣州啟智學校成立家長學校、家長成長團體等,交流康復方法,保障孩子在家康復訓練質量。
(解放日報 彭薇)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