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速評
莫讓“鐵飯碗”成“擋不住的誘惑”
■劉茜
在國外,公務員工作也就是一個社會上的普通職業、一個謀生職業而已,尤其在西方的一些國家中,公務員并不算是社會上最好的職業。在中國,公務員的吸引力在改革開放初期也沒那么高。
為什么我們搞市場經濟這么多年了,公務員卻成了“神一樣”的職業,大學生擇業不往市場走,而拼命削尖腦袋往機關鉆呢?
不少專家認為,大學生畢業首選的擇業方向應該是去基層、去企業、去一線。在那里接觸實際,接觸群眾,增長知識,增長才干,經過歷練,打好根基,才更有利于以后的發展。同時,企業是社會物質財富生產的主要領域,應該有更多的知識人才投身其中,才能提高其創新能力、競爭能力。
在美國40%的畢業生選擇進入企業,報公務員的比例不會超過10%,而其他不是自己創業,就是繼續深造。更多發達國家,公務員只是政府的“雇員”而已,大多是婦女選擇的職業。因為政府不創造價值,政府只是國家預算的執行者。
然而當前大學畢業生卻出現了對機關事業單位趨之若鶩,對企業避之唯恐不及的反常現象。分析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不難看出是我們的政策導向存在問題。大學生看重的是公務員的工作穩定、薪金高、福利好,有保障的金飯碗。有人說這個現象的背后,折射和反映出人們對目前社會安全感的信心不足,是財富分配的扭曲。要改變目前這種不合理的擇業取向,需要對我們的政策導向特別是人才選拔制度、分配制度、養老制度等方面進行合理調整,積極營造出良性穩定的就業環境以及創業條件。
其實一般公務員的職業對有才華的年輕人來說是不太適應的。行政系統有一套嚴格辦事的程序,對創新要求不高,而剛畢業的學生往往是干勁最足、創新意愿最強的時候,應該選擇更有發展前景的職業。公務員不是唯一也不是主要出路。相比之下,在其他社會行業中,個人“一展身手”的機會更多一些。在國外,第一流的人去做科研,第二流的人做管理,第三流的人才去做公務員。年輕人都來爭考公務員并不正常,一個創新型的國家,更需要人才在市場中拼搏,在實驗室中探索,在各個領域里創造價值。如果將社會上的優秀人才都吸收到政府體制的框架內,又有誰去推動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發展呢?
如今大學生流行的擇業觀念是,工作穩定、一線城市、有保障。剛剛畢業什么事情都沒有經歷過就想到退休的事,以六十歲心態來看問題,這是時代的悲哀、教育的悲哀,也是大學生自己的悲哀。
策劃統籌:劉茜?繪圖:吳文鋒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