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培訓輔導>
    輔導班拉生源讓學生交學校通訊錄 律師:泄露隱私
    來源:浙江在線   作者:鄭敏  時間:2012-12-05 18:10:10

      原帖

      網友潘先生@臺州晚報:女兒在椒江一家輔導班補習作文,結果輔導班老師以給孩子加分為誘餌,讓孩子把學校的通訊錄交上去。八九歲的孩子知道什么,不僅上交小學班級的通訊錄,還回家找幼兒園通訊錄。結果輔導班就給其他同學家長打電話,拉生源,搞得是我這個家長泄露了別人隱私。

      跟帖

      吾_醉在今朝:給個國外的,讓他們去交流吧。

      茵茵:大家在論壇或者其他地方,有時候需要提供個人信息,比如說真實姓名,手機號碼,每次填都有疑慮,就是怕信息被泄露。

      夢の:隱私泄露已不是新鮮事,關鍵是利用小孩子不對。

      記者求證

      為拉生源,輔導班讓學生交通訊錄

      潘先生的女兒9歲,上小學3年級。為了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潘先生送女兒到椒江一家作文培訓機構輔導,每個周日下午上課。

      上星期,女兒從輔導班回家后,四處翻找東西。潘先生很奇怪,“你在找什么?”

      “我在找幼兒園的通訊錄,作文老師說,小朋友有通訊錄或家長有通訊錄,都找來,找得越多加分越多。”女兒說,自己已經把小學通訊錄交上去了,老師給了加分。女兒還拿出了輔導班的積分卡給潘先生看。

      一開始,潘先生也搞不明白,輔導班讓小朋友交通訊錄有什么用。直到女兒同學的家長接到輔導班的推銷電話才明白,原來輔導班是想拉生源。

      “通訊錄上面包括孩子的姓名、在哪個學校上學,幾幾班的,還有家長姓名電話。輔導機構把通訊錄拿到手,等于把孩子的情況摸得很清,其他家長肯定不高興。而且輔導機構還以加分的方法騙小孩子,太過分了。”潘先生氣憤地說。

      潘先生坦言,對于孩子的信息泄露,他感到太沒安全感。“當別的家長問輔導機構從哪里得到信息時,對方還把我女兒名字說出來,別的家長會認為我們泄露了他們隱私,搞得我很難為情。”潘先生很擔憂,他希望培訓機構能夠停止打電話并向他道歉。

      不過,當記者采訪時,該培訓機構否認有這樣的行為。

      個人信息“泄露”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不記得哪天開始,我們開始不斷接到騷擾電話、短信。令人緊張的是,對方不僅知曉我們的姓名、電話、住址,還有車牌號,甚至父母、子女的個人信息也了如指掌,一時間,我們沒有一點隱私可言,尷尬又氣憤。

      黃巖的孫小姐10月份報名參加事業單位考試。在報名網站填完資料幾天后,就收到一家培訓機構的短信:“我們得知您參加XX事業單位考試,預祝你成功。”接著就是培訓機構舉辦筆試培訓班的廣告。

      11月初,孫小姐參加完筆試,該培訓機構又適時發來一條短信“我們提供專業的事業單位面試培訓……”當筆試成績出來,孫小姐落榜了,對方馬上又發來“安慰”短信:“很遺憾,您沒考上,來年再接再厲。您可以選擇參加我們的事業單位考試培訓班……”

      孫小姐很納悶,到底是誰泄露了考生的信息,連我的姓名電話甚至有沒有考上都了如指掌。

      類似賣房子、推銷保險、商場促銷這樣的電話或短信,孫小姐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但連考試這樣的信息,都那么快被人掌握,孫小姐直呼太意外了。她說,其實最讓她不爽的不是自己被騷擾,而是她的個人信息被出賣。

      市民林先生的車險明年2月份才到期,但現在就接連接到保險公司電話,擾得他不得安寧。“從上個月開始,先后有4家保險公司打電話拉保險,最多一家公司一個月打了三四個電話。”林先生覺得,即便是電話賣保險,打一兩次也就足夠了,這樣密集地撥打電話,對他是一種騷擾。

      林先生說,個人信息泄露已經見怪不怪,身邊哪個人沒遇到過。“很多短信,我想應該是群發的,但一些人指明道姓地打給你,讓人很反感。”

      個人信息被泄露,舉證難度太大

      當下很多通過“實名制”渠道收集大量個人信息的單位和機構,并未進行嚴格的個人信息保護。每個人的隱私,卻成了別人非法牟利的工具。記者了解到,個人信息網上黑市非常火爆。網上搜索“求購業主信息”,能搜到不少結果。一些帖子自稱“專業提供車主、業主信息,需要數據請聯系qq,數據總會令你滿意”。

      個人信息泄露在現實生活中十分普遍,對于潘先生所說的培訓機構的做法,浙江法進律師事務所的梅律師說,這也算泄露個人隱私。雖然數量不多,但無論從法律上還是道德上,都是不對的。

      梅律師補充道,非法出售、提供、獲取公民個人信息,造成嚴重后果的,依據《刑法修正案(七)》,將被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但是,對于經常被廣告短信、電話騷擾的市民來說,目前還有一定的維權難度,只能倒查手機號碼在哪兒被泄露,如果發現是通過不正當途徑泄露的,則可以向司法機關舉報,但取證非常困難。

    ?

    ?

    (編輯:鄭克姍)

    網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