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注定要在大特區人的記憶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懷著豪情和喜悅,海南人民踏入建省辦經濟特區的第二年,在打基礎中不屈不撓地繼續前進。
這一年,海南經歷了“洋浦風波”的沖擊、連續遭受了3次臺風襲擊。大特區人繼續高揚敢闖、敢試的特區旗幟,真抓實干,“小政府、大社會”的體制進一步理順,開碼頭、擴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卓有成效,社會環境進一步凈化。BB機、股票、紅綠燈等新事物第一次走進海南人民的生活。隨著馬村電廠兩臺5萬千瓦機組相繼發電并網,夜幕下的海口市真正成為燦爛的夜明珠……
洋浦30平方公里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引發轟動中外的“洋浦風波”。(本報資料照片)
述評
洋浦風波
海南建省辦大特區,擁有天然深水良港的洋浦成為海南開發建設的“排頭兵”。1988年6月,熊谷組(香港)有限公司與海南省政府達成初步協議,由海南省政府在洋浦半島劃出30平方公里土地作為開發區,區內土地使用權一次性出讓給熊谷組,期限為70年。
然而,正當人們為洋浦的開發前景歡欣鼓舞的時候,一場意想不到的風波以空前猛烈的強度驟然掀起。1989年3月,5名全國政協委員在全國政協七屆二次大會上聯合發言,公開指稱“洋浦模式”是將大片國土送給外國人的新“國恥”,“何異引狼入室”,斥之為“出賣主權”、“喪權辱國”。隨即,123名政協委員聯名向全國政協遞交了提案,在國內外激起強烈反響。
與此同時,國內外的一些報刊也發表文章,斥責洋浦模式是“賣國行為”,認為是“新國恥”;一些大城市受這些輿論影響的大學生,打著“還我海南”、“嚴懲賣國賊”等標語牌上街游行。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
這就是轟動中外的“洋浦風波”。
洋浦風波帶來的沖擊是巨大的,海南的干部群眾承受著不應有的罵名和巨大的壓力。日本駐香港總領事接受日本政府外務省的指示會見于元平時聲稱,香港熊谷組的日方股東不愿參與涉嫌“侵犯主權”的投資。
在巨大的壓力面前,海南省主要領導人一面立即就洋浦開發問題發表談話,說明實情,澄清誤解,一面上書黨中央、國務院,指出一些人對洋浦開發的指責“完全是離開時間、地點、條件看對外開放政策”。
3月30日,海南省主要領導人聯名上書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和國家主席楊尚昆,報告情況,申述意見。
4月6日,海南省委書記許士杰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向中央領導同志和全國各省市的領導介紹洋浦情況,全面陳述了省委對洋浦開發的想法和理由,也列舉了國際間買賣土地并不涉及國家主權的眾多例子。他強調指出,洋浦開發區照樣掛五星紅旗,照樣有人民政府,照樣按中國法律辦事,不存在違背全國人大和國務院對海南發展戰略的指示精神,不存在淪為殖民地和租界的問題。
4月28日,鄧小平對洋浦風波作出批示:“我最近了解情況后,認為海南省委的決策是正確的,機會難得,不宜拖延,但須向黨外不同意者說清楚。手續要迅速周全。”
鄧小平的批示迅速平息了風波。
時任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海南著名學者廖遜認為,洋浦風波的發生原因是多樣的。當時在全國范圍內,已經提出了以開放促改革。國門雖然打開了,但很多人的思想并未改變。以特區建設為例,深圳搞特區建設的時候,有人批評說是資本主義,洋浦辦開發區,有人批評說是“新租界”。“這說明當時很多人的思想比較僵化,沒有真正理解鄧小平改革開放精神,也沒有真正理解當時中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
除了上述原因,洋浦風波與當時進行的物價改革也不無關系。物價改革觸動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很多人對改革有一種不滿情緒。洋浦開發由于是純商業談判,因此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的,當時中央各個主管部門并不了解這個商業項目。
“如此大的項目很多人不知道,有人就會認為一定有問題,所以就下來查,一查就給海南扣上了賣國的大帽子。”廖遜說。
3次臺風連襲
1989年10月2日,26號臺風從陵水黎族自治縣三才鎮至三亞市藤橋鎮沿海地區登陸,臺風中心的風力達到12級,風速達40米/秒。
這次臺風是海南繼1973年14號臺風以來最大的一次,全省19個市縣均遭受臺風襲擊和影響,陵水、萬寧、保亭、三亞等縣市陣風達45米/秒,全省普降暴雨到特大暴雨。陵水、瓊海、瓊山等縣有幾百個村莊和幾萬人被洪水圍困。到10月6日,已造成40人死亡,529人受傷,晚造水稻受災面積148萬畝,刮倒和折斷橡膠樹1946萬多株,林木3326萬多株,倒塌房屋15957間,損壞房屋169166間,受損失的還有大量的旱糧作物、熱帶作物、水庫護坡、渠道建筑物、小水電站、橋梁、公路等,總計損失約8.37億元人民幣。
10月9日,25號臺風中心從三亞市南部近海海面經過,陣風10級,全省暴雨成災,大大加重了26號臺風所造成的危害。
10月13日,28號臺風從海南省南部約60公里的海面經過,中心風力12級(40米/秒),又給海南省造成巨大損失。為了組織群眾防洪救災工作,全省各縣、市共有縣市級干部190人,局科級干部1423人,機關干部2409人,鄉鎮干部4479人,在臺風期間,下到鄉村和水利工程第一線。
全省10天之內遭受3次臺風襲擊,地區集中,暴雨集中,風力強,來勢猛,受災面積大,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受災的地區,除三亞、陵水、萬寧、瓊中、樂東等市縣外,通什、保亭兩市縣還遭到特大山洪的猛烈襲擊,市政設施、通訊線路、公路交通、中小學校舍、農作物以及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尤為嚴重。據統計,全省有70人死亡,700余人受傷,15人失蹤;初步統計造成財產損失約19億元。
打好基礎
真抓實干加快特區建設
12月4日,省委書記許士杰在海南日報發表了《在打基礎中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署名文章,發出了“打基礎”的號召,明確提出打基礎是突破海南經濟發展的“瓶頸”,打不好基礎就會卡住海南前進的步伐。
文章說,廣廈千間,始于基礎。必須堅持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方針,用三年或更長一些時間,繼續打好基礎,改善環境,積蓄后勁。在打基礎中保證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是我省經濟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沒有一個長期的適當發展速度,就談不上經濟穩定;沒有經濟的穩定,就不可能有實實在在的發展速度;沒有有計劃按比例的協調發展,持續發展和穩定發展就會落空。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針對這種現狀,一個由官員、學者組成的理論小組歷經一個多月潛心思考和熱烈討論,以“本報特約評論員”的名義在海南日報推出“十論在打基礎中前進”的系列評論。省人大常委會秘書長陳國舜當年是系列評論的執筆人之一,他還清楚地記得“當年我寫的是第五論,談的是農業問題。”。
“‘十論’是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出臺的”,陳國舜告訴記者,當時海南特區建設面臨著很大困難。一是基礎薄,底子弱。無論是基礎設施、經濟條件還是干部素質都不完全具備“省”級水平。二是缺乏明確的發展思路,是應該“貿易立省”還是“產業立省”,各方意見不一爭執不休。三是各級干部普遍心浮氣躁,“認為海南一公布成為特區,生活水平一下子就可以上幾個臺階”。
陳國舜說,系列評論澄清了干部群眾的思想誤區,有助于大家進一步認清海南省情,克服浮躁心理,潛心思考海南發展。同時凝聚當時全省600多萬人民的力量,艱苦創業深化改革,加快特區建設。
就這樣,這一年來,在全國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的形勢下,海南克服資金不足、市場疲軟以及幾次臺風襲擊所造成的嚴重經濟損失,各項建設事業繼續發展。
全省完成國民生產總值85億元(按當年價格計算),比1988年增長5.2%;國民收入71.6億元,增長4.3%;社會總產值140億元,增長5.6%;工農業總產值52.6億元,增長3.6%;社會商品零售額40.27億元,增長7.5%。
親歷者說
原省電力公司首任總經理王守身憶當年:
海南電力發展堪比深圳速度
原省電力公司首任總經理王守身
1989年1月9日,海口馬村電廠一期工程2×5萬千瓦的第二臺機組并網,1月26日正式投產發電。自此,海南電力翻過了沒有大容量火力發電的那一頁,使海南改善投資環境、大規模開發建設成為可能。
馬村電廠之前的海南電力是什么樣子?“最大的火電廠發電量只有3000千瓦,小水電廠基本都在等老天爺下雨,列車發電已經老得沒牙了。”今年82歲,曾經擔任海南省電力公司首屆總經理、黨委書記的王守身,在廣州家里接受海南日報記者電話采訪時形容,“當時海南的學校、商店、機關全靠小柴油發電機發電。一到天黑,整個海口市烏煙瘴氣。”
當年56歲的王守身1987年11月到海南,在建省籌備組管電力建設和籌備海南省電力公司。事實上,馬村電廠在王守身到海南前已經開工,但進度拖后了半年。“這邊海南要建省了,那邊的廠房、設施、管道、鍋爐都沒有上。”王守身回憶。
水利電力部派工作組進駐馬村電廠,各施工單位倒排工期三班倒,工地徹夜燈火通明。是海南軍區派出一個營用一個多月的時間解決了循泵房沉井難題。“那些18至20來歲的小伙子,泡在海水里,身上都是血泡,硬硬完成了任務。”王守身說,如果不是解放軍,馬村電廠起碼推后兩個月發電。
是遼寧阜新發電廠借調來的40多名技術人員完成了馬村電廠的調試。第一臺機組于1988年9月18日并網,到9月25日正式投產發電,總工程師和電力公司班子成員九天九夜沒有沾床。王守身說,累了就在車上睡個把小時。一發電成功,所有人都站起來歡呼。食堂請所有人在工地吃了頓飯。
沒有高壓技術人員,就從海南其它電廠抽調骨干參加培訓,并請水利電力部向全國電力系統發出通知要求各省全力支持海南電力建設。后來來了幾百人,有了一個海口電力村。
王守身總結,海口馬村電廠并網發電,把耽誤了6個月的時間搶回來,比原來的計劃提前3個月發電,有人說“海南電力發展速度就是深圳速度”。
大事記
代表進京
1989年3月6日,海南省出席七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代表團正式組成。
海南建省后,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于1989年2月21日通過海南省出席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團組成的決定,代表團名額定為15名。
3月14日,代表團赴京參加20日開幕的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新建的海南廳位于人民大會堂西門三層樓,正中紅、白、藍、綠四種明快的色調把人民大會堂海南廳濃郁的海南特色裝點得十分突出,使人們仿佛置身于海南島紅土、白沙、藍天、綠海的美麗景色中。
老鏡頭
東線高速公路獲批動工
1989年10月,國務院批準海南環島公路(東線)按半幅高速公路進行建設。路線起點為瓊山府城,經定安、瓊海、萬寧、陵水,終點為三亞市的田獨。全線實行全封閉、全立交,路基寬12米,路面寬10.5米,設計行車速度為每小時100公里,通行能力是每天12500輛次。1995年12月,海南東線高速公路(半幅)全線貫通。該公路全長268公里,主線長251公里,總投資21億元,是建省后海南完成的投資額最大的重點工程。(本報資料照片)
流行語
BB機
BB機,又稱傳呼機、尋呼機,1989年2月18日開始在海口投入使用。
這是海口市郵電局自1988年推出程控電話、長途直撥電話、用戶電報、用戶傳真等業務以來,又增設的一項服務項目,共投資22萬美元。
海南最早的呼臺是126。作為一種新型的“找人方式”,當時引起了極大轟動,一般要花數千元甚至更多才能成為一名尋呼用戶。因此,擁有一部傳呼機,非常令人羨慕,也是當時很多人的一大心愿。尋呼業務也曾風光無限。
彩票
為給海南省開發建設籌集公共建設資金,根據省政府文件精神,經批準,海南信貸投資公司受省財稅廳委托,1989年6月開始在全省范圍內代理發行公共建設彩票和愛島建設彩券。
籌集的資金主要用于彩電中心和醫院、圖書館、體育館、高校辦學設施等項目的建設。
發行彩票,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籌資方式。這種一次性有獎證券具有長期性、連續性、發行面額小,中彩獎額高等特點。7月3日,公共建設彩票在海口望海樓歌舞廳首次開獎。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