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在海南。 周建國 攝
《結集號》劇照。
《金陵十三釵》劇照。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劇照。 ??
受海南省作協邀請,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劉恒參加了“走進陽光地帶”海南行活動。10月20日晚,劉恒在海南大學作了一場精彩的演講,海南日報記者對他進行了獨家采訪。
張藝謀說,“他是一個只要創作就能成功的編劇。”
馮小剛說,“一出手就能用的劇本,全國不超過兩三個編劇,他是其中之一。”
他究竟是誰?他是劉恒。
10月20日晚,海南大學第三教學樓可容納300多學子的211大教室內座無虛席,甚至走廊里也站滿了學生,眾目期待著劉恒的出現。
雖年近花甲,但仍風度翩翩,劉恒走進教室那一刻便迎來了如潮的掌聲。這個被業界稱為“中國第一編劇”的作家,劇本代表作有《本命年》、《菊豆》、《秋菊打官司》、《云水謠》、《集結號》、《金陵十三釵》、《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等,這一次,他專程為海南而來。
受海南省作家協會之邀,劉恒參與了“走進陽光地帶”海南行的活動。20日這一天,他早8點出發赴儋州采風,下午再趕回海口,晚上的時間本可以享受一個清寧的島嶼之夜,不必如此勞碌,但他說,在短暫的相逢里,還是想跟年輕的大學生們多呆在一起,于是便有這場名為《島嶼之寓》的演講。
鐘愛海南,為黎苗民族
電影拍攝獻策
劉恒是國內許多風格迥異的導演的最佳合作伙伴。高大的身軀、健朗的步伐,在花甲年歲的人身上,幾乎看不到歲月的痕跡,他演講中幽默風趣的語言,不時引來學子的笑聲。
劉恒對海南島鐘愛有加,20年前的1993年,他帶著家人第一次來海南度假,走遍了瓊島的秀美山海。那時候,讓他記憶很深的不是東海岸的清麗,也不是西海岸的壯闊,“走了不少市縣,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地處中部山區的瓊中。”劉恒笑說,中部的路那時很不好走,一家人坐在一輛“小面包”里,在顛簸的盤山路上前行,胃里翻江倒海,從海口到瓊中來回車程用了十幾個小時,一下子讓人再也忘不掉了。
“正如歷史沿革和傳襲下來的一樣,海南在歷史上是一個‘流放之地’,是封閉的島嶼。但今天的海南,實現了瑰麗的蛻變,豐富的自然資源,南海海洋的環繞呵護,資源和稟賦是那般的優越。”劉恒說,注重挖掘本島價值,兼顧外在,海南的文化之路勢必可以一路暢達,這也是我的腦海里,對海南這個島嶼想賦予的寓意。
劉恒特別關注到了海南黎苗少數民族文化,他有一種直覺,若圍繞黎苗文化取材,是可以拿出頂尖作品來的。
恰逢我國少數民族電影工程本月剛剛啟動,國家民委和中國作協為每一個少數民族拍攝至少一部電影已列入了項目日程安排。劉恒說,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是瑰寶,在海南,尤其是黎族,其題材就值得深入去挖掘,在了解黎族苗族生活習慣的大前提下,可以考慮進行電影的拍攝。
“當前,由于地域、文化及價值觀念的一些差異,一些少數民族題材影片表現出了比較小眾化的趨向,不太容易被大眾接受,其電影市場的接納性也受到了限制。”劉恒建議海南的本土文化工作者,不要為拍攝而去拍攝,應該對電影大的市場有充分的判斷后再進行,分析判斷好大眾的喜好,不輕易“操刀上陣”,在黎族苗族文化展現和商業化之間找準一個“尺度”,作品成功的幾率才會更高。
南海三沙題材被看好
一部電影帶火一個地方的實例,在海南已有很成功的體現。電影《非誠勿擾2》上映之后,其主要取景地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每天游人如織。電影文化為一座城市賦予了浪漫的元素。
“但海南還有一些有價值的元素尚未被挖掘,比如南海和三沙。”劉恒認為。
提起《南海風云》、《碧海丹心》、《椰林曲》,很多觀眾并不陌生,這些以海南為題材的電影在上世紀曾風靡一時。但近年來,有關海南、南海人文內涵的電影卻少之又少,不禁讓人感到遺憾。
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持續推進,三沙建市的大好契機下,海南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也十分緊迫。“海南需要有成功的文化作品,需要有富有影響力和生命力的新作品問世,被大家傳誦,任經時間的考驗,海南的文化方才有彰顯力。”
雖然短期內沒有為南海三沙創作劇本的計劃安排,但劉恒很樂意為此出謀獻策。他認為,如果能夠拍攝一部以南海或三沙為主題的影片,在新的歷史時期,發出的熱度將是巨大的。
“出品一個極富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是傳遞給世界的一張名片,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構成。海南擁有獨特的海洋文化優勢、綠色生態優勢、人文歷史資源優勢,更應深入挖掘、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優勢創作出好的電影作品。”
提到地方特色,劉恒不禁又露出了一絲遺憾,“文化的發展說到底,還是要在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之上的。這次在儋州參觀了東坡故居,讓我印象尤深。蘇東坡是海南著名的歷史人物,為故居慕名而來的游客很多。但儋州目前在該片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尚未到位,周邊的旅游環境還有待加強,如果在這樣的名人故居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旅游設施,對儋州的旅游業將會起到一個不小的助推。”
建議培養海南本土優秀編劇和作家
一個以文字為生的人,本能地會特別地去關注文字、語言的命運。劉恒對文字的市場前景其實并不樂觀。“隨著影像時代發展,文字的美感會越來越低。”他坦陳,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怎樣寫出好的劇本,怎樣培養出有潛力的年輕作家,也是他一直關注的課題。
一個好的作家和編劇,就應像雷達一樣,懂得去捕捉有價值的生活要素。
對于海南,劉恒說,大多情況下,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他們創造出來的本土產品多數會有一個更好的發展結果。在一個區域內,比如海南的黎族地區,當地的人才對本民族的特色和深層心理特征會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如果他們中有人對本地區題材有創作興趣與熱情,那么政府和文化部門就應該倍加珍惜這些人才,為他們提供盡可能多的支持和條件,讓本民族創造者發揮出潛力。
除了特性,對于好的編劇和作家的一些共性問題,劉恒說了一句大實話,“我真覺得,好的編劇作家,幾乎都處于‘精神崩潰’邊緣。”崩潰并不影響一個作者對作品的表達,優秀的作家和編劇懂得“失去”,放下無所謂的,只關心文字。做到這種地步,其實自然已達到了一種癲狂的狀態。
劉恒在與海南的一些文學愛好者交流中建議,要成為一名好的編劇和作家,對事物要有整體的把握,培養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我曾經見過很多人,他們一輩子的時間都耗費在了書桌上,進行著劇本創作,但他們又總是在抱怨自己沒有遇到伯樂。其實,如果翻開他們的作品,很多都在作品的第一章節就可以被推斷出整篇文章構架和結尾了,這樣的作品怎么會有生命力?”劉恒最后帶給大家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發問。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