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12月2日上午,2018年海口“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第三場大型招聘會在友誼陽光城舉行。

    “盼望打工更安全、更規范”——對話寒假“漂泊”大學生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4-02-16 14:36

      日前記者采訪多名寒假期間打工不回家的大學生,發現其普遍難從正規渠道獲得假期兼職工作信息,且大多從事與所學專業毫無關聯的工作。作為一名勞動者,在享受相關保障、待遇時也存在隱患。

      大學生“接班”春節用工市場

      這個寒假,家在吉林省農安縣的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會計專業大三學生孫明俠并沒選擇回家過年。她找了一份超市理貨員的工作,每月工資2000元,能干一個半月,掙3000多元。看似收入不錯,但租房就要花去400元,除去食宿,也剩不下多少錢。

      記者在年前曾走訪長春市多家餐飲、娛樂場所,發現不少店鋪門口都張貼出了針對大學生的寒假兼職招聘啟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餐館老板表示,餐飲服務業人員本身流動性過大,每到春節期間就會出現“用工荒”,大學生放假有時間且工作上手快、易于管理,所以他們求賢若渴。

      在東南沿海地區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中,招聘大學生寒假工也是通行做法。“過年絕大多數農民工都走了,但國外還是有訂單,廠子還是有用工需求。”河南省周口師范學院音樂系大三學生張廣成說,過年時企業有用工需求,學生也或迫于經濟壓力或出于體驗社會目的有打工需求,為了打工,有的學生甚至不惜奔波千里。

      寒假“坎坷”打工路

      從陜西西安到廣東東莞,1月15日,陜西科技大學包裝工程專業的大二學生申艷毅和來自西安工業大學等高校的50名同學一起踏上大巴車,開啟了寒假打工的“征程”。住8人一間且有用電限制的工廠宿舍,每天8個小時工作在電視機頂盒生產的流水線上,沒單獨與單位簽訂工作合同,期待能在結束后拿到3000元工資。

      申艷毅告訴記者,大學生往往委托熟人聯系工廠,熟人的人品成為他們唯一的保障。她說,出發前考慮不多,她只想在新學期為自己買臺電腦。

      與此同時,小廣告和網絡則成為在大學所在地打工的學生獲取招工信息的主渠道。西北大學社會保障專業的大四學生胡繼紅說,因為之前曾在網上找兼職而被騙走“血汗錢”,所以今年她索性自己直接去學校附近的大型超市里毛遂自薦,很快,她找到了一份在品牌商店賣服裝的工作。

      “老板基本靠譜,就是一個月才給一千多塊錢,有些摳門。”她說,“大學生寒假工大部分都是弱勢群體,有時即使提出簽合同老板也不會同意,基本都只是有個口頭約定而已。很多情況下被騙了,就得自認倒霉。”

      張廣成說,對那些沒有熟人又想去外地打工的學生來說,通過勞務中介公司組織也是一種選擇,但勞務市場魚龍混雜,對涉世未深的學生來說暗含了太多的危險和隱患。他期待學校能親自“把關”,建立一個兼職信息平臺。在平臺上,大學生能獲得既有安全保障又與自身專業對口的工作信息。

      期待“靠譜”兼職信息平臺

      有教育界人士指出,現實中很多高校因為怕擔責任,所以往往在寒假工問題上躲躲閃閃,這種局面應有所改變。除了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方式,構建寒假臨時就業信息平臺之外,高校還應利用這個平臺規范和引導大學生寒假的求職行為,從而為學生今后的就業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專家認為,具體來說,高校的幫扶工作可能包括搜集學生打工意向、核實并分類相關企業單位的招聘信息,在數據統計結束后,學校應該設計軟件運用好“大數據”,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服務。

      在保障打工大學生權益方面,吉林超遠律師事務所律師李軼分析認為,因為寒假兼職工作時間短且中間有春節假期,所以大學生寒假兼職工作權益的保障經常面臨監管真空。他建議一方面對大學生進行普法教育,增強兼職大學生的維權意識;另一方面應盡快規范寒假工用工市場,教育、公安、勞動保障等部門都應聯合起來,及時回應大學生的利益關切。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來源: 新華網] [作者:姚友明 郭翔] [編輯:楊雨霞] 
    ?

    網友回帖

    海口秀英區將新增3所學校 今年底完成項目前期工作
    海口坡巷小學教學樓已基本完工
    今年海口中小學新生入戶調查比例下降
    海南高職(專科)批平行志愿投檔分數線出爐
    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2018屆音樂表演班的11名大學生用17種語言翻唱的歌曲《帶你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