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已經“滅絕”的海豐莕菜,102年后,出現在文昌龍馬地區
?
發現者為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副研究員肖克炎。據介紹,肖克炎是水生植物生態領域的專家。2013年底,他考察海南島水生植物時,在龍馬地區采集到一種莕菜屬植物,并將4株活體植株帶回武漢。該植物在當地池塘或水溝沿岸濕生或者淺水浮葉生長,基壤為沙土,周邊為低矮丘陵或者沙丘,距離海岸約10公里,種群較大,在周邊濕地或池塘很容易找到。
肖克炎帶回的莕菜屬植物,經與香港標本館保存的一份殘缺標本對比,這種水生植物正是被人們認為已“滅絕”了102年的海豐莕菜。
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科研人員王青鋒、周亞東等隨后對海豐莕菜的植物類群進行了重新描述,并將結果正式發表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taxa》上。日前,他們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2年對物種瀕危等級的劃分標準,確定它為中國特有的水生植物極度瀕危物種。
周亞東告訴記者,海豐莕菜的再次發現對于研究中國水生植物多樣性和世界莕菜屬植物系統關系具有很大意義。同時,海豐莕菜花期長,葉片浮水,花挺出水面,黃色色彩鮮艷,可作為園林綠化植物。
這種植物葉全部浮于水上,花挺出水面,黃色,花冠5裂,邊緣有細絲?;ㄖ袃煞N形態,長花柱柱頭二裂,呈薄片狀或流蘇狀,短花柱柱頭指狀。果實球形,種子小,約20粒,橢圓形。
據介紹,這種水生植物1912年在我國廣東被發現,并被命名為Limnanthemum?coronatum?Dunn。但此后102年,國際植物界再無相關發現資料,《中國植物志》和《Flora?of?China》等權威植物著作也無記載。2000年,《廣東植物志》編纂者在沒有見到活體及標本的情況下,依據相關資料,將其列入莕菜屬,處理為疑似種(未正式發表的物種)——海豐莕菜。
?
相關鏈接:
檢測首次未見長江野生中華鱘產卵跡象 或將滅絕
海南200多個物種瀕臨滅絕 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考核
海南編制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 近200多個物種瀕臨滅絕
人類將可以復活已滅絕動物 科學界內部激辯(圖)
?
?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