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
少年溺亡現場依然未設安全警示牌
今年2月25日,澄邁縣瑞溪鎮瑞溪村附近的北云溪(俗稱),年僅15歲的何文基在救落水同伴時不幸溺水身亡,讓其家庭遭受沉重的打擊。他那73歲的父親何啟真好不容易老年得子,如今卻要白發人送黑發人。
4月2日下午,記者再次回訪事故現場。在何文基堂哥何先生的引領下,穿過一條鄉村小道,來到北云溪邊。幾頭水牛正在樹下乘涼,其附近有一件橙色的救生衣。“可能是那天救援的人留下的。”何先生聲音低沉的說。
事發現場,雖然已經一個多月過去,可是沒有什么變化,甚至連當時救人的棍子還掉在水邊。更沒有見到事故發生后,應該有的安全警示牌。
這段白去溪大概有十多米寬,是這條小溪較寬的地方,水深約有三米多。“我們以前沿著這條小溪往上游走抓魚,都沒有發現這么深的水過。”何先生稱,這段溪域的水深可能是去年臺風后形成,是一個突然下陷的坑,如果水性不好可能會出事故,他希望能夠設置一下安全警示牌。
能否全面排查水域隱患?
分析這些年發生的溺水事件,海南農村娃溺水地點主要集中在村子附近的河道、水利溝、水庫和池塘,這些地方要么無人監管,要么監管不到位。還有一些工地礦坑,長期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亦曾奪走過不少生命。
2014年7月7日,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綜治辦、省公安廳、省水務廳、團省委、省婦聯、省關工委等部門曾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做好小學生的防溺水工作。通知要求,各市縣防范溺水專項工作小組要定期聯合并協調組織鄉鎮黨委、政府(街道辦)和村(居)委會,對學校周邊、學生上下學途中以及區域內河道、水庫、池塘、水坑、水利溝渠,進行一次全面、細致的安全隱患排查,確保不漏任何一處水域。對因整治不力,疏于排除安全隱患,造成中小學生溺水事故的要追究相關部門責任人的責任。
然而,記者近日追問相關部門,具有溺水隱患的水域是否得以匯總?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下發通知的省級主管部門,只能進行宏觀部署和把握,具體工作歸屬地管理。
追問
農村溝渠遍布卻無正規游泳場所
連日來,本報記者深入多個市縣走訪,發現農村溝渠遍布,卻無正規游泳場所。受經營成本影響,除海口、三亞城區部分小區建有游泳池可供孩子們戲水外,連商業運營的水上樂園也少而又少。
儋州亦是兒童溺水高發地區,記者在那大鎮走訪發現,很多孩子上學、放學都沿著水利渠走,結伴玩水的現象處處可見。
能否為農村兒童創造安全戲水條件?
不少學校都曾耳提面命,不讓孩子們私自下水游泳。專業人士認為,這種想法雖好,卻不太現實。如果以危險為理由不讓孩子游泳,孩子們會悄悄溜到更偏遠、更隱秘、安全更沒有保障的水域,只會讓游泳的風險更大。愛玩水是孩子的天性,防孩子溺水,更關鍵的要在“疏”上下功夫,僅僅靠“堵”是不行的。
本報近日推出的關注兒童溺水相關報道引起強烈社會反響,眾多網友發表觀點稱,與其擔心學生玩水溺亡,不如授之以游泳自救之術。要避免孩子溺亡事故的頻繁發生,就要讓學生學會游泳技術。有網友稱,引導農村孩子安全地玩水游泳是一個可行的辦法。雖然說農村條件簡陋,但各地村鎮是可以依靠農村的天然水域,集中興建一批安全簡易“天然游泳池”的,讓農村中小學生有一個安全的戲水場所,才能避免他們涉足危險水域。
據報道,浙江曾有鄉村調來挖掘機,在村里挖泳池,水深不過一米多,村里人輪流看護,既滿足孩子游戲的需求,又杜絕了危險。
追問
鄉村缺乏“好玩的地方”
“沒有好玩的地方,就只好去玩水了。”一些鄉村孩子被問及為何到水塘邊玩時,這樣說。
記者下鄉走訪過程中,對鄉村公共服務資源匱乏感觸很深。很多農村小學缺乏體育設施,甚至連個籃球架、乒乓球桌都沒有,放學后,孩子們多不愿意留在學校玩。
澄邁紅光中心學校和平小學建校于上世紀60年代,已經有50多年歷史。這所學校有一幢兩層高的教學樓,后面是一個籃球場,鋪有水泥地面,卻見不到籃球筐。“籃球框架生銹了,怕砸到人就把它拆了。”學校負責人說。教學樓前面也有一個操場,操場上除了旗桿,還有兩張用水泥澆筑的乒乓球桌,以及學生打玻璃球挖的洞。
能否豐富農村兒童的課余生活?
溺水事件多發生在鄉村留守兒童的身上。這些出事孩子的父母基本上都在外打工,僅由祖父母照看。即使年邁力衰的留守老人寸步不離孩子,也難盯住孩子戲水。
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江紅義認為,政府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也是農村小孩溺亡事件頻發的重要一方面。在城市里的孩子能夠享受到數量較充足、質量好的公共服務資源,比如說,放假后可以去圖書館、博物館,但在農村這一塊幾乎是空白,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嚴重不足。沒有機會享受學校之外的社會資源,農村青少年才會熱衷于到水邊玩耍。試想,如果每個村子里都有農家書屋,在夏日里提供涼爽的場地,將有很多孩子會沉醉到書籍帶來的樂趣中,游泳者的人數、次數將相應減少。
有教育界人士呼吁,農村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的暑期生活太過單調,我們應該思考怎樣填補留守兒童假期的生活空白。
追問
學校安全教育多在口頭和紙頭
記者從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了解到,從去年至今,先后下發和轉發了近20多個與安全工作有關的文件,幾乎每次放假前和開學前都要重申,要開展安全教育活動,增強學生預防溺水的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
但受活動場地、經費等條件制約,開展安全演練活動的學校并不多。
少部分學校曾想方設法組織過防范火災、地震的逃生演練,卻苦于沒有條件組織關于防范溺水的演練。
能否開展生動體驗式的安全教育?
據調查,安全教育僅停留在口頭上和紙面上,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有教育界人士表示,每年總有那么多未成年人溺水身亡,慘痛的事實充分說明,學校安全教育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海南的安全教育課需要轉型,需要走出課本化的條條框框,拓展到課堂之外的具體活動。
那么,今后的安全教育課程能否以戶外活動為主,以生動的體驗式模式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了解、并學習有關安全知識,讓安全意識真正深入人心?
“問題出現在孩子身上,根源卻在大人身上。”省關工委副主任、特級教師林澤龍表示,目前家庭安全教育的相對缺失,要求我們在教育孩子同時,還要教育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要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林澤龍有個建議,希望相關部門能聯手印發一些卡片式或小手冊式的防溺水材料,大范圍的發放到各個鄉鎮、村、社區、家庭中去,對大家進行廣而告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