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渡江鐵橋,被稱為“鬼子鐵橋”,黨員、學生經常來這里開展勿忘國恥警示教育 蘇建強 攝
??? 海風徐徐,浪花由遠及近送回歸航的漁船。魚蝦滿倉,就連船底都密密麻麻地沾滿肥美的寄居貝類。位于文昌市東南部的清瀾港一片祥和。
極目遠眺,跨越清瀾港連接東郊碼頭的清瀾大橋靜靜矗立;近處,剛剛投入使用的“三沙1號”補給船正期待著為中國最年輕的地級市——三沙市送去豐富的物資。這片碧波輕柔的港灣,已經成長為助推實現海洋強國夢的有力臂膀。
可是,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不會忘記:76年前,侵瓊日軍用沾血的刺刀給這片港灣刻下了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痕——
1939年2月10日,日軍登陸海南。在接下來不到三個月時間里,他們以瘋狂的鎮壓、掠奪和屠殺,占領了海南島東部、北部、南部、西部各地的重要港灣和城鎮,令遠離祖國大陸的海南人民陷入空前浩劫。
日寇長驅勢難擋
1939年2月10日,日軍攻占海口、府城的那個清晨,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一中隊正如往常在原瓊山縣云龍墟附近操練。突然,飛機的轟鳴從海口方向隱隱傳來,槍彈聲也愈演愈烈、漸行漸近。
時任一中隊隊附的革命先輩符榮鼎已經故去,但他的兒子符小平仍然記得父親曾經多次對他描述當時的情景:獨立隊隊長馮白駒帶著幾個警衛兵從大隊部疾步走了過來,亮開嗓門大聲作出戰斗指令,“海口如果被占,敵人必然經由潭口渡江東進。一中隊要盡快趕到那里,協同友軍堅決阻擊敵人,阻滯日軍前進,掩護人民群眾安全撤退!”
馮白駒所說的潭口渡口位于南渡江下游,是海口去往文昌、瓊海等重要城鎮的“咽喉”地帶,也是日軍侵犯海南東部地區的必經之地。
不一會兒,日軍果然從海口朝著潭口方向開來,空中的戰機輪番對一中隊陣地進行瘋狂的轟炸和掃射。“殺啊!”一時間沙石橫飛,火光沖天,一中隊戰士高喊口號浴血奮戰,一面向低空飛行的敵機射擊,一面向渡口對岸的日軍不斷掃射,想方設法阻止日軍渡江。
埋伏在渡口近處的一中隊班長李文啟被炸斷的左腳血流不止,大半截身子埋在炸彈掀起的泥土里,可仍然忍著鉆心的疼痛堅持戰斗。戰友們近在咫尺,可在那缺醫少藥的年代里,他們連為班長遞上一枚止痛藥、一包急救包都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在血泊中戰斗到最后一刻……
“僅就實際戰果而言,這次戰斗規模并不大。但其政治意義則非同小可。”省委黨史研究室秘書處處長游憲軍認為,潭口渡口阻擊戰不僅揭開了瓊崖抗日獨立隊歷時6年的抗戰大幕,也振奮了全島的民心士氣,激勵了熱血青年投身抗戰洪流。
如他所說,潭口渡口阻擊戰后,許多愛國青年紛紛要求參軍參戰,甚至一些失掉聯絡的國民黨區鄉行政人員、警察、地方武裝以及各地的民眾抗日自衛團,也要求獨立隊予以收編或派人領導他們。
不到一個月時間里,獨立隊已經從改編時的300多人發展到1000多人,擁有800多支步槍和200多支駁殼槍,被瓊崖特委擴編為瓊崖抗日獨立總隊,下轄3個大隊和1個特務中隊。
但是,盡管抗日隊伍迅速壯大,仍然無法阻擋日軍染血的鐵蹄。瘋狂的日軍正式開始了對海南的全面侵占。
1939年2月13日,日軍的3支特別陸戰隊共2500多人分乘日海軍第五艦隊3艘艦艇從雷州半島深尾港出發,經島西部海面于2月14日拂曉抵達榆林、三亞強行登陸,使進行反擊的國民黨壯丁常備隊王醒亞部和國民黨警察中隊遭受沉重打擊。商團團長邢福多帶領30多人甚至不發一槍一彈便逃入落筆山區,向紅花、羅蓬地區潰散。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