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稱《若干意見》)。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12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預計到2020年,城鄉二元結構壁壘基本消除,義務教育與城鎮化發展要基本協調。“鄉村弱、城鎮擠”的難題逐步得到解決。
對于澎湃新聞提到的是否會把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劉利民稱,國家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第一期和第二期已經順利完成。第一期,中央財政拿了500億,地方財政拿了1000多億;第二期力度也很大,今天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從50%提升到75.5%,在園的孩子已達4400萬人,這也是跨越式的發展。
“我們國家現行的法律規定,義務教育就是九年,‘十三五’期間不會上延或下延。”他說。
鄉村教師仍存在結構性缺員
發布會上,有記者問到如何辦好農村小規模的教學點和學校,劉利民對此表示,目前全國鄉村小而分散的教學點共有6.7萬個,鄉村教師結構性缺員問題依然存在,尤其缺少音體美、外語(課程)、計算機類教師。
劉利民說,針對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實際,還要定向培養能夠承擔多門學科教學任務的教師,有的地方叫全科教師,就跟全科醫生一樣,“一專多能”,可以在小規模學校同時教幾門課。
此外,要合理核定義務教育學校的教職工編制。現在將縣鎮、農村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統一到城市標準,統籌調配編制內的教師資源,著力解決鄉村教師結構性的缺員問題。
劉利民介紹,針對鄉村教師隊伍,這些年啟動了國培計劃,已經培訓了農村教師600多萬人,同時為了加強基層的鄉村學校,還實施了“農村教師特崗計劃”,至今有近60萬大學畢業生到基層一線工作,為期三年。據統計,三年到期后留在當地工作的約87%。
“現在6.7萬個教學點已經實現了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實現了‘校校通、班班通’,使優質教育資源能夠輻射到邊遠的、規模小的學校去。”他說,利用信息技術共享優質資源,可以解決一些鄉村小規模學校無法開足開齊課程的問題。
全國3/4大班額集中在中西部縣鎮
《若干意見》提到,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
劉利民介紹,中小學標準班額,小學是45人,初中是50人。但是現在有一些地方班額比較大,資源不足,所以班額大。
“我們把56人以上的班叫做大班額,66人以上叫超大班額。這個問題在這些年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城鎮化過程中是比較突出的問題,所以我們也大力推動要減少大班額,這些年成效還是比較明顯的。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比2009年減少了40%。”劉利民說,但是有一些地方大班額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他表示,全國大班額的分布有三個特點:一是從區域上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個別省份大班額比例超過20%,比較嚴重。二是從城鄉看,主要集中在城鎮,全國3/4的大班額集中在中西部的縣鎮。三是從學段上看,主要是集中在初中。
“要促進生源的合理均衡,避免大量學生集中在少數熱點學校,造成大班額問題。”劉利民認為,消除大班額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一定要辦好小規模學校、鄉村學校、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
今年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高考(精品課)人數大增
《若干意見》中說到改革隨遷子女就學機制,提到將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納入城鎮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的范圍。
對于澎湃新聞記者關于隨遷子女的提問,劉利民稱,隨遷子女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階段性現象,特別是隨著中國城鎮化深入發展,這個群體還會長期存在。
“所以,我們對隨遷子女要堅持積極進取、實事求是、穩步推進的原則,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去年也在這個發布廳,公安部、教育部,對戶籍制度改革政策在這里做了解讀。將來我們對于隨遷子女是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來解決入學問題,切實簡化、優化隨遷子女入學的流程、證明的要求,提供便民服務,依法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公辦和民辦學校,我們要求都不得向隨遷子女收取有別于本地戶籍學生的任何費用。要充分保障隨遷子女接受教育的權利,只要符合當地要求的,就可以保障上學。同時,各地按照國家要求,積極推進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中考和高考,今年的人數大幅增加。所以,很多隨遷子女可以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階段教育。”
劉利民還對澎湃新聞表示,2015年底高中階段教育的毛入學率是87%。“十三五”期間將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肯定高于87%。但是具體多少,要等教育“十三五”規劃發布。
(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