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叮咚?匯作江河入大海
時光總是在行走,一刻也不停留。輾轉到了今天,樂東文藝刊物的“六花齊放”反而令所有人驚詫不已——在雜志遭遇網絡新媒體沖擊,紛紛舉步維艱之時,樂東在辦的文學刊物種類之多,逆勢生長之迅猛,在各地都是不多見的。
記者了解到,除《天池》以及1992年由已故中國書協會員、樂東黃流籍書法家邢福壯創辦的《流韻》外,《望樓河》《黃流鄉土文藝》《龍沐灣》《龍棲灣》都分別是在2009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出生的“年輕人”,“言談”之間散發著蓬勃的朝氣。
若問這些民辦刊物的創始人,為何要選擇自辦文學雜志這項苦差事?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要挖掘和傳承黃流鎮的鄉土文化、要賡續兒時的文學夢想、要探索佛羅鎮的歷史和研究白沙河邊的古代延德文化……
其中,74歲老人林元法的理想尤為閃光,在看到村里的年輕人只顧追隨流行音樂和電影時,對崖州民歌和瓊劇傳承現狀深感憂慮的他,毅然放棄了頤養天年的生活,撐著殘疾的病腿回鄉創辦了以收集整理崖州民歌古抄本為使命的《望樓河》,從編輯到印刷都親力親為并樂在其中。該雜志目前一期出版3000冊,備受歡迎。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民辦刊物多和網絡陣地緊密相接,特別是很多樂東文學愛好者都把網絡論壇當作了自由交流研討的天堂。其中《逸韻》(現《黃流鄉土文藝》)就因在網絡上發表了第5期,得到了眾人關注后影響力激增。網友“田邊樹”也指出,這些文學刊物都十分重視網絡這片新的發展天地,紛紛通過設立網刊、發布征稿信息和動態、塑造網絡推介人和代言人等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時代的優勢不斷擴大影響力。
雖已離開《天池》多年,但陳修演和許多老一輩的樂東人一樣,仍然心系著樂東文藝刊物的成長變化。在他眼中,這些年樂東之所以能夠坐擁如此多的文學刊物,并且不斷冒出新芽,和樂東人對文學藝術經久不衰的熱愛是分不開的。“這些刊物不但為樂東涌現出的一代代筆耕不輟、才華橫溢的作家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臺,也延續著樂東世代流傳下來的文藝風骨和文化血脈,為樂東文學藝術匯溪成江成海,推動文化的傳承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
相關鏈接:
海外華文媒體聚焦新疆天山天池:感受大美新疆魅力(圖)尖峰嶺上臥天池黑龍江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天池景區將開園?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