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民風民俗
    海南古時的燈人燈事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鄭彤 時間:2017-02-06 11:37:58 星期一

      古人上元節鬧花燈

      文海南日報記者?鄭彤

      花燈次第燃起,斑斕的色彩涌入眼簾,照亮了思鄉的路。

      上元佳節即至,輕柔的話語已暖耳畔,洋溢著親昵的情。

      花好月圓,天涯剪燈,海南古時的“燈人燈事”,亦在歲月的彼岸,彈奏起春的祝福,漾來一幀幀的光景……

      鬧花燈:

      “滿城羅綺揚香風,鬧看星球火樹紅”

      花燈祈福,無鬧豈歡。

      還未到上元,古時的海南,就已經有人“酬愿立天燈,縛竹木高二三丈,然燈于籠”,而且一直亮燈到正月底,“懸掛徹夜,月盡方倒”。元宵節當天,又在大路上豎起高高的竿子,張燈結彩,“于通逵立竿,松竹葉結篷,綴燈于上”。雖然這般場景,不如帝都元宵盛景,像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皇宮外立有20丈高的燈輪,上結燈彩五萬盞,“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但是“海南元宵,郡人各張燈高架,旁突于通衢,巧奇百出”,“燈起十一日,而勝于十五,撤于十八夜”,“裝僧道獅鶴鮑老等劇,又裝番鬼舞象。編竹為格,衣布為皮,或皂或白,腹閟貯人以代行舞”等熱鬧景象,也吸引了百姓“遠近聚觀,兒童走卒歌舞歡呼不絕”,“燒炮公式,剪火地鼠炮、花筒,環街迎送”,府城也因此多晚解除關城門的禁令,“城門因以弛禁連夕”。大明海南衛指揮副使王弘亦觸景感慨“幸分一夜之光”:“海南僻在一隅,人情如此,亦足以見太平氣象。聞萬戶以下,約太守曷往會之,所謂獨樂不若與人,少樂不若與眾,蓋亦小同于俗也。”

      瓊州府城張燈結彩,所屬州縣亦熱鬧非凡。如東北部的文昌,《咸豐文昌縣志》便載,自正月十二夜起,就“曰‘開燈’。作燈市,剪彩為花及魚蝦、走馬各樣。村廟中競鬧鑼鼓,張華燈,舞龍虎之戲”,有的人家還“掇燈球歸家,置席下,以許生兒則燈”,即摘盞燈球帶回家,壓扁后放在席子下,取“燈”和“丁”諧音,期盼添丁。這一習俗當源自閩粵。在閩粵一些地方,至今仍有添丁之家買新燈懸掛的習俗,掛燈“賀生”。孩子過第一個元霄節時,家人還要到祖廟“敬公”,并掛上一盞元霄燈表示添丁。到了上元節,文昌城鄉更歡天喜地,“十五夜,家各張燈,用糯米制丸為元宵,并設肴饌以祀祖先,謂之‘小年’。聚吟曰‘燈會酒’。”而在當晚,婦女兒童也各有樂趣。“兒童燒炮,放流星,打秋千。婦女夜間相邀擷園中蔬菜,曰‘采青’,以兆生子。”

      在東部的會同(今屬瓊海),《乾隆會同縣志》也記錄下了未到十五已喜氣洋洋的景象,“先數日,作花燈,獻神廟寺觀,遍懸公署。每設火樹、秋千,放煙火,妝故事,舞獅,雜劇絲竹迭奏,焰燈設謎,游觀達曙。”在西部的儋州,《民國儋縣志》亦載文見證:“上元于通衢立竿燈,結蓬綴燈于上,燒爆放火樹、地鼠,又放謎燈”,而且“自十一日起,至十六夜止”。在南部的崖州,《光緒崖州志》稱,“元宵前后,都里迎神張燈,扮演故事,謂之迎燈。”而且“自元日至此,晝打秋千,夜放天燈”。

      正月十五鬧元宵!燈火鰲山熠熠,金簧并奏徹晨。如此景致,難怪明朝瓊州左所詩人兼書法家楊碧,會興致勃勃、吟詩以記:“滿城羅綺飏香風,鬧看星球火樹紅”!

      扎花燈:

      “藥火高懸十二層,誰家奇巧少年能”

      燈籠易做,精品難扎。

      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花燈堪稱是彩扎、裱糊、編結、刺繡、雕刻、剪紙及詩詞書畫相融合的綜合性藝術。如清人《清波小志》中提及“傘燈”時就稱,這種燈有圓形,有六角形,多用磨得像蟬翼那樣薄的棉箋綴成,上面鏤有人物、花鳥等,細得有如蠶絲,做得非常精致。做一盞傘燈,需要花一年時間。再如“無骨燈”,《武林舊事》載,其制作方法是用絹囊貯粟為胎,燒綴而成,將粟除去,則如同玻璃球一樣,景物奇巧,前無其比。又做一大屏,灌水轉機,百物活動。

      與傘燈、無骨燈相比,走馬燈的制作相對簡單,但也頗費工夫。《正德瓊臺志》載,元宵佳節,瓊州府的“公宇富家”不僅要據《列子·湯問》中的神話傳說“巨鰲戴山”做鰲山燈求吉祥,“或縛竹糊紙為鰲山燈”,還要安排能工巧匠做走馬燈,“用通草雕刻人馬故事,彩繪,衣以綾羅,中閟機軸,系以絲線,或用人推斡,煙噓沙墜,悉成活動。又剪紙為人馬,樹于燈內團走,曰走馬燈。”即在燈內點燃燭火,利用其產生的熱氣流,使葉輪帶動輪軸轉動。而輪軸貼有多種剪紙,火光將其影像投射在燈籠外屏,便有了你追我趕的“走馬”效果。另外,還有一種輪袞燈,用絲線帶動轉軸,靠人推轉旋轉,“貴介每夜群游,多著披襖,袖椎子隨行,手拈齒剉前輪袞燈。其制圍徑二尺許,外扎竹筐以護,沿街輪袞,機轉而燭不動。”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列舉的26項中國古代重要發明,便有走馬燈。而且時至今日,海南的民間匠人們也是按照“古方”來扎走馬燈,《海南民族民間工藝美術》詳細披露了制作過程:海南常見的走馬燈,燈身為六棱柱形,燈內共有三層之多。外屋為燈籠的骨架,第二層為立軸,內層為旋轉葉輪,每層都糊上剪紙的門、窗等作裝飾。葉輪下邊,立軸底部近旁,裝一油燈架,當點燈時,產生的燃氣上騰,推動葉輪,使之旋轉,立軸中部沿水平方向懸掛數根細絲,每根細絲都系著一件紙剪的人、馬、魚等,夜間點燈后,紙剪的人、馬、魚等隨著葉輪和立軸而旋轉,產生出舂米、搏斗、勞作、游魚等生產生活畫面。

      走馬燈街巷亮眼,其他燈也光彩溢目。瞧,古時府城的元宵燈會上,“又有剪燈、花燈、紗燈、篾絲燈、蒺藜、梅花球、媳婦、蓮花,名稱不一。”相比之下,謎燈雖然熱鬧,“題寫諸經書典故,鳥獸、花木、物類,暗蓄事義,作為詩詞,粘于方紙、燈籠。謎中,喝采揭之。”但在扎燈技巧上倒是有些小兒科了。

      提起扎燈,海南古時的手藝人堪稱心靈手巧。像前文提及的“夜放天燈”的天燈,制作起來亦需要多道工序。《海南民俗概說》稱,這種燈多采用竹片和油紙制作,為長圓形,上封頂,下開口,通常高1.5米,口徑1米,底部正中用竹片或鐵絲制一個圓圈,貼扎緊固。圓圈中間再用幾條鐵絲交叉牽拉著,并沿中心點織成網狀,以便盛放油料(油料一般為一團蘸飽油類的碎布),燈下還裝著俗稱“火雞”的長長的尾巴,在燈升空后宛如一條火龍。

      魚龍夜舞,燈美人歡。王弘在嘖嘖稱贊之余,亦不由得想打探一番,這些巧奪天工之物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呢,“藥火高懸十二層,誰家奇巧少年能?”

      詠花燈:

      “一輪寶月明如晝,萬斛金蓮開滿城”

      燈若有生命,詩便是靈魂。

      面對上元花燈,不僅王弘感慨“江右夢回中國路,海南人做上元燈。云龍自北爭先睹,天馬于今喜欲騰”,并興致高昂,“老興倘知猶未減,廣寒何日約同登?”明朝瓊州郡守方向,也即興而吟:“百尺竿頭有路通,彩繩搖曳戲東風。誰將一線牽消息,泄漏春光滿眼中。”明朝名臣、被尊為“嶺南巨儒”的崖州進士鐘芳,亦逸興遄飛,寫下“燈火千門夕,星河萬國輝。他年滄海上,還擬仗余威”。明朝南京禮部尚書、定安進士王弘誨同樣妙筆生花:“寶馬香車意氣驕,春城游冶斗妖嬈。星衢月市行應遍,一刻千金是此宵。”其親家,明代陸川知縣、瓊山人張子翼潑墨應和:“星橋元夜轉新晴,節序人間萬炬明。滿座催花荊樹合,半尊遲月斗云橫。”清朝瓊山人王承烈長子、道光年間拔貢王廷傅則獨辟蹊徑,寄興寓情:“待到元宵燈火夜,偷青人乞石獅靈”,聚焦海南元宵佳節偷青、摸石獅的習俗……

      燈是思鄉曲,燈映萬家歡。上元佳節,縱是問道高人也詩興大發呢。瞧,南宋瓊山人白玉蟾正接連揮毫,寫下《上元翫燈二首》,“上界天宮此按行,五云深處有簫笙。一輪寶月明如晝,萬斛金蓮開滿城。”“碧玉融成萬里天,滿城羅綺競春妍。柳梢掛月黃昏后,夜市張燈白晝然。”或許,對于這位道教南宗五祖來說,與民同樂,才是“吾一身即天地,天地即吾一身,天下之人即吾,吾即天下之人”之真諦呢。在他與友人的眼中,燈有靈,“青燈知有喜,花發滿堂紅”“照破乾坤事,能攘日月功”;人如燈,“人生何似一杯酒,人生何似一盞燈。蓬萊方丈在何處,青云白鶴欲歸去”。就在燈月交輝之時,“禪不用參,道不用學,行住坐臥,是大圓覺”,偈語已成,道法自然!

      白玉蟾樂燈樂大道,蘇東坡上元留詩文。北宋紹圣五年(1098年)的上元夜,是蘇東坡在儋州度過的第一個元宵佳節。因兒子蘇過應州官張中邀請,他獨坐居所,作《上元夜過赴儋守召獨坐有感》,“靜看月窗盤蜥蜴,臥聞風幔落蛜蝛”,回首往事如夢:“燈花結盡吾猶夢,香篆消時汝欲歸”。或許此時,他已如《正德瓊臺志》雜事篇中所傳,遇到了春夢婆為其指點迷津“世事只如春夢耳”。次年上元,蘇東坡欣然于“良月佳夜”接受了當地“老書生數人”的邀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看漢黎同胞殺雞飲酒歡度佳節直到三更天,并“放杖而笑”,作《書上元夜游》,笑功名利祿皆浮云,感慨人生如風燈石火。

      月隱月出,燈起燈落。月下有賞不完的花,花下有訴不完的情;燈下有吟不完的詩,詩中有思不完的人。又一個上元佳節,但愿花長開、情長在;祝福人長樂、燈長明……

    ?

    ?

    ?

    相關鏈接:

    忠信花燈節引萬人圍觀
    南太湖花燈齊綻放 絢麗燈海迎游人
    觀花燈舞獅子猜燈謎 各地風俗鬧元宵

    ?

    (編輯:余冰月)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