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古村老街
    府城古牌坊的變遷——歷史滄桑刻功名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王玉潔 時間:2017-02-27 08:37:17 星期一

      府城有全島最多的牌坊

      牌坊是海南文化教育景觀的側面反映,古牌坊的分布和多少證明了牌坊多的地區文化教育較為發達。據清道光《瓊州府志》記載,全島共有550座牌坊,而今海口市地域特別是瓊山區府城所占數量最多。

      清宣統《瓊山縣志》記載,當時全縣共有339座牌坊(含已廢的16座),其中府城內就有100座,也就是說府城樹立的牌坊約占全縣的三分之一。

      府城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牌坊?這與它是府治之地及文化教育昌盛有密切關系。在封建社會,朝廷為了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大多會在衙署、祠堂等地奉旨立坊,功名坊多數是為旌表考中舉人、進士者所立,貞節坊是為旌表當地婦女德行表率所立,還有一些是旌表義民、壽民而立。

      海南島的文化教育起始于唐初,明代瓊島恢復科舉考試,文化教育到了輝煌時期。當時瓊島不僅各類學宮書院多,讀書人多,考中舉人進士的人也多,為朝野矚目,被譽為“海外衣冠盛事”。瓊山縣得天獨厚,成果輝煌,為了表彰這些文才學士,朝廷便為他們大舉立坊,而府城不僅是瓊州府所在地,也是瓊山縣治之所,理所當然牌坊林立,牌坊數量居全島之首也就不足為奇了。

      據記載,明代全瓊創辦書苑21所,瓊山占8所,到了清代,各類書院、學校已經遍布瓊山各地,府城成為全瓊文化教育的中心和最高學府所在地。據載,自宋至清代,海南中舉人772人,瓊山占了359人;登進士110人,瓊山就有64人。

      除了祖籍瓊山的名臣鄉賢外,島內其他地方的名賢也在府城立坊。例如,有為定安籍的明吏部左侍郎、禮部尚書王宏誨所立的大宗伯坊、學士尚書坊,為陵水籍的明工部侍郎、兵部尚書廖紀立的冢宰坊,為原籍崖州(今三亞)的明太常寺卿、南京兵部戶部侍郎鐘芳立的少司徒坊、文宗坊等。還有南溟奇甸坊、瓊臺福地坊、古珠崖郡坊、海濱鄒魯坊、海南第一禪林坊等名勝坊都立在府衙、寺廟等顯眼的地方。

    (編輯:余冰月)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