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代華僑大廈。(資料圖)
坐落在大同路17號的海南華僑大廈今天看起來毫不起眼,與海口市區鱗次櫛比、動輒幾十層的高樓相比,大廈僅七層,相形見絀。但是這幢不起眼的樓曾經是海口第一高樓,是接待前來海南旅游、探親和商務活動的華僑、港澳臺同胞、外籍華人及外國朋友的重要場所。
成就“華僑之家”
海南省中國旅行社(前身為海南華僑服務社)誕生于1956年,是海南成立最早的具有集團規模的國際旅行社。以海南酒店老字號——海南華僑大廈為基地,海南省中國旅行社以接待華僑、港澳臺同胞、外籍華人為主。
1925年出生,已經93高齡的楊鳳祥老人,還清楚地記得華僑大廈的點滴。1962年,時年37歲的楊鳳祥風華正茂,當過汽車站站長、做過接待的他調任海南華僑旅行服務社副經理(當時的經理由是由僑務部門一位負責人兼任,楊鳳祥主管日常工作)。這一干,就是10多年,1976年楊鳳祥調到公路部門,直至1985年退休。

楊鳳祥當時的工作證件。 海口日報記者 祝勇 攝
華僑大廈上世紀50年代開始建設,60年代初建成,以七層的樓高成為海口最高的樓、最豪華的酒店,一時風光無二。不過,這個酒店只接待華人華僑,所以才稱華僑大廈。“華僑大廈建成后,周邊地區還很空,沒有太多建筑,其中10多年一直是海口的最高樓,直至80年代海秀路上的望海國際大廈建成。”楊鳳祥老人說,當時東南亞國家每月總有兩艘輪船抵達海口,帶來大量的華人華僑,而接待任務就落在他們的頭上。海南華僑大廈屢獲殊榮,享譽海內外,被稱為“華僑之家”。
楊鳳祥在華僑大廈的這10多年中,對期間的幾件大事,他至今也無法忘記。1964年,他帶領華僑大廈的員工去北京參加建國15周年慶,見到了敬愛的毛主席;當時軍代表認為華僑大廈不能只接待華人華僑,還要接待工農兵,還要供應3分錢的饅頭(當時市面上的饅頭都是5分錢)。于是當時,華僑大廈也接待很多全國各地的工農兵,很長一段時間也供應了便宜的饅頭。
“當時接待華人華僑的標準比較高。”楊鳳祥說,當時華人華僑用餐也和現在的旅游團隊餐一樣,10人一桌。但吃的卻比普通市民要好。在經歷三年自然大災害之后,國內糧食普遍緊缺的情況下,華僑大廈的肉菜都是特別供應,餐具也是銀質或鍍金的。
如今,沒有了往日高檔酒店的奢華與排場,但是海南華僑大廈一層的早茶餐飲,成了附近普通百姓家人團聚喝早茶的首要選擇。第一高樓已經遠去,但依然能凝聚人氣。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