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第一站就來到文昌市陶坡村委會的江村。
2010年10月,海南遭受暴雨的侵襲,位于文昌赤紙水庫下游的江村整個村莊的房子幾乎被摧為廢墟,農田被淤泥摧毀。洪水過后,救災復產行動迅速展開,重生的希望亦孕育其中。
1月21日,在記者再次回訪時,由現代科技集團和文昌市政府出資建設的江村安置房正加快建設步伐,爭取讓災民住新房,擁有嶄新的家園安心過春節。
多家城建單位援建安置房工地熱火朝天
當天,文昌氣溫驟降,寒氣逼人,但是江村村口的安置房工地上卻熱火朝天。
“按我們預計的情況,今年春節之前肯定交付給江村村民使用。現在文昌市政府和現代科技集團雙方協調,盡量把進度趕上來,當然質量上我們也要保證。”負責江村安置房建設的海南現代科技集團技術主管楊昌攀告訴記者。
江村災民安置房自10月24日動工建設以來,工程建設進展順利。36套別墅式安置樓房主體已完工,目前,正在進行裝飾。眼看著春節就要到了,為了讓災民能住上新房過春節,整個安置房的工程加快了進度。
楊昌攀告訴記者:“現在,文昌有三家城建單位積極加入到了援建的隊伍,每個單位負責一個區域,我們分工協作,加快進度。”
據介紹,36套建筑每套都有工人在趕工,當天干活的工人就已經超過了500名。如果外界因素影響不大,預計江村的村民就能搬進新家過年了。至于安置房戶外的配套,雖然目前也在同步建設,但要到春節后才能完工。
每戶五室兩廳現代化小“別墅”
記者在現場看到,36套安置房都是“別墅式”建筑,前后共有4排。每棟“別墅”有兩戶人家,分為上下兩層,衛生間和廚房設置在樓前。據現場一位工程負責人介紹,所建設的房子,全部都是水泥結構,房體美觀且堅固。
“每戶五室兩廳一廚一衛和一個大約12平米的陽臺,居住面積為115平方米,加庭院共175平方米。”技術主管楊昌攀說:“江村村民搬進來后,相信一定不會比原來的村莊差。”
據了解,在江村重建工作中,文昌市站在更高的角度,在規劃中按照新農村社區的標準,新區房屋尊重農民意愿確定建設標準,按每幢兩戶兩層的復式樓房進行建設。新區建設還配套太陽能、沼氣池、公共綠化、道路、衛生室、活動室、有線電視等社區公共設施,做到一步到位,將其打造成環境優美、功能完備的農村新型低碳社區樣板。
災民:盼望早日遷進新房
當天,當記者來到位于陶坡小學的江村居民臨時居住的板房,遠遠就看見災民們晾曬在板房陽臺上的衣物。相比于10月底,現在的江村臨時安置板房里,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現在,我們村的年輕人都出去干工,只有老人和小孩在家。”江村的一位阿婆告訴記者,災后,由于田地被淤泥覆蓋,已經無法再耕種,村里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即便是留在村里的村民,幾乎都到安置房的工地上干工了,只有老人在家看小孩。
據了解,供受災群眾過渡居住的臨時板房共有50間,每一間的面積大約有20平方米左右,基本上滿足了一戶一間的要求。
在離板房不遠處,還建有公用的廁所和洗澡間。而在臨時板房內的一間公共廚房,中午時分,傳來了陣陣飯菜的香味,這個時候,干工的村民陸續歸來。
采訪中,村民陳日利告訴記者,他和妻子都在安置房的建筑工地打工,每天夫妻倆能掙上160塊錢,維持家里的生活。他剛上初一的女兒主動擔起了家務活,早早做好飯菜、洗好衣服,等待爸媽歸來。
現在,江村的災民們都很期待盡快搬進新房過春節。村民陳日利說:“家里的房子被洪水沖毀后,很是擔心,現在政府給我們蓋房子,終于安心了,要是在新房里過春節,當然更高興了。”
至于未來的生活,盡管目前困難重重,但陳日利依然充滿了希望,“相信靠我們的雙手,生活總會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