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您當前的位置 :

    “十問留守兒童”之一: 6100萬的數字是怎么來的?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5-12-12 10:20

      親情與物質無法兼得農村家庭模式面臨沖擊

      相較貴州大山里的孩子每天要走一兩個小時的山路上學,河南西華縣紅花鎮龍池頭小學二年級學生張靜麗的家離學校步行只需五分鐘。家里是寬敞的瓦房子,奶奶收拾的井井有條。然而村子里一排排白灰色的新樓房讓她特別羨慕。

      “俺爸俺媽在外面打工賺錢,好給俺家蓋新樓”,說起爸爸媽媽,小靜麗低下頭,眼淚便掛在睫毛上,思念不言而喻。面對記者“要不讓爸媽回來陪你,在附近找個工作少賺點錢”的建議,小姑娘搖頭說:“那樣我們家就沒錢蓋新房子,俺弟就娶不上媳婦兒。”

      靜麗一歲多的時候,爸媽就開始外出打工了。沒有體驗過爸媽在身邊的生活,她無法想象跟爸媽一起生活在舊房子里,會不會比住在沒有爸媽的新樓房更快樂。

      每到一個留守兒童比例較高的學校、村子采訪,一兩日的短暫接觸后,當記者要離開時,孩子們都表現出不舍,甚至追著記者的車子后面跑。一位支教老師說,“孩子們太孤獨。父母基本上只有春節才回來。賺到錢蓋了房子又繼續去打工。孩子們平時在村子里幾乎見不到年輕人。”

      沒有年輕人,只有老人和孩子在村子中孤獨留守,農村“空心村”現象的背后,體現著農村的家庭模式在現代化洪流中面臨的沖擊。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研究員儲殷說,現在許多農村家庭的老人與孩子比以往任何時刻距離家庭的軸心“夫-妻”都要遙遠,在經濟環境的重壓下,在很多時候,他們只有相依為命。

      而對于外出務工的父母而言,遷徙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親情的團聚往往要以一家人經濟收入陷入困境為代價。他們不得不從現實出發,做出他們認為更“理智”的選擇。

      王蕊是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箕城中學初一的學生,在她5歲時,父母便遠離家鄉到浙江義務打工。對于父母第一次離開家的情景,王蕊的記憶已經模糊。這些年她只能從電話和匯款單中,感知父母的存在。“爸爸、媽媽”的稱呼,也只有在春節父母返鄉時,才能變得具體而真切。

      王蕊曾經對在外打工的父母說,“爸,你回來吧,別出去打工了,咱們家人都在一起,不花錢了。”爸爸說,“不打工就沒錢供你們上學,你哥也沒錢上大學。”

      王蕊的哥哥王亮今年剛剛大學畢業。“他平時把一塊一塊,甚至幾毛錢都節省下來攢著,他說爸媽就是因為要賺錢才不能跟咱們在一起。”說到這里王蕊沉默了。

      “所有的道路都通向城市”,凡爾哈倫的詩句可謂現代中國社會變遷的一個生動隱喻。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既與我國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有關,也與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直接相關。“由于地區發展差異明顯,大部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必須是跨區域的、離土離鄉的轉移。”李國祥說,轉移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條件差,住房和子女上學等難以解決,客觀上必然形成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河南省城調隊曾在《中國統計》上發表的一篇報告中,提出了“留守兒童綜合征”的概念。主要表現為:“學習成績下降、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現象時有發生”、“性格孤僻、脆弱”、“道德真空”等。

      除此之外,留守兒童面臨的安全問題也令人堪憂。2014年一份調查數據顯示,49.2%的留守兒童在過去一年中遭遇過不同程度的意外傷害。

      留守兒童發展關乎未來中國人力資源供給

      從政府機構到公益組織,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活動和救助政策日漸增加,包括設立兒童福利主任、建設留守兒童之家、搭建親情聊天室、在農村校園內設立寄宿制和心理疏導機構等。這些措施加強了對留守兒童的關愛,然而,社會救助對六千多萬這個龐大的數字還難以全部覆蓋。

      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問題,讓孩子跟著父母一起進城學習生活,曾被認為是有效辦法。但是諸多現實體制難題還擺在面前。城鄉分割的義務教育體制、二元戶籍制度,導致農村入城兒童難以入學,或者入學費用太高。

      在各省市采訪過程中,大約三分之二的留守兒童提出,希望家長多留在家里陪自己。談到“期待”和“愿望”,他們更多的是對親情、教育、未來的渴望。貴州省羅甸縣董王鄉中心小學五年級(2)班的孩子們在教室的墻上寫下自己愿望:“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能像城里的學生那樣,能上計算機課、會上網,聽老師說網上可以看書、聽音樂,還能上課,學到更多新的知識。”

      “讀書是為了以后建設我的家鄉,把家鄉變成旅游區,讓全世界的人都到我們家鄉來。”

      “我以后要當一名警察,保護媽媽在城市不被人欺負,讓她過上好日子……”

      班里家境最困難的梁紅妹對未來有著無限憧憬。“我希望長大后能賺錢買大房子,讓全家人住在一起。”說出這話后,她隨即又否定了自己,“我覺得我的未來很差,爸媽不管我,我學習不好,各方面都不好。”

      和城里的孩子相比,大山里的留守兒童夢想很小,又脆弱易逝,他們只能孤獨地守望著這小小的夢想之花。全國婦聯兒童部前部長鄧麗指出,留守的孩子也是未來的人力資源,他們的精神狀態、健康、受教育情況,直接關系到未來中國的人力資源供給和經濟社會建設。

      “當留守兒童還是孩子的時候,親情缺失可能造成的心理問題,似乎只是他們及他們家庭的問題。但如果對這么大規模的群體聽之任之,10年或20年之后,你的孩子長大了,他遇到的同齡人每五個之中就有一個曾經的留守兒童。”南方周末評論文章《留守兒童問題事關中國未來》中表示。

      不少專家認為,只要政府和社會充分重視、制度設計合理,完全有可能通過創新的政策手段為留守兒童問題找到出口。而葉敬忠則強調,這一切的前提應該是頂層設計者對問題的根源有足夠的認識。(文中涉及未成年人均為化名)

      編后: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社會發展繞不開的陣痛,從今天開始,人民網“十問留守兒童”系列將從父母、學校、政府、社會等各個方面,叩問留守兒童的生存境遇,并分析現存的各種解決方案。第一篇,是我們采訪時所看到的表象。下期報道將關注這群孩子們的內心,這是一個較少被媒體關注的視角,但展開以后,讀者將會發現它的極端重要性。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來源: 人民網] [作者:] [編輯:程愛華] 
    熱詞推薦:凈化_ 綠化_ 彩化_ 亮化_ 美化_ “五化”_ 海口城市更新_ 海口“五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