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21日發文指出,投資者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落入了瘋狂性群體行為的陷阱,應在決策時考慮多空各種信息,綜合分析、審慎出手。
深交所綜合研究所一份研究指出,很多投資者都有這樣的經歷:看到媒體、朋友和同事都在談論炒股掙錢,會情不自禁地開戶入市;看到大家都在買某支股票,也不由自主地大筆買入。不知不覺中,自己已落入了瘋狂性群體行為的陷阱。
群體行為是人們無意識地以“集體規范或多數人意見”為準則進行一致行動的現象。群體行為普遍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很多領域,比如網民追捧“犀利哥”等,都是群體行為的例子。股市泡沫中,投資者隨著其他人一起不顧一切地買入或拋售股票,完全不顧股票本身的價值,就形成了瘋狂的股票交易群體行為。
群體行為的兩個突出特點是“少數跟隨多數”和“無意識”。前者指個人在群體決策中失去獨立的判斷力,以一種從眾的心理跟隨大多數人行動;后者指個人跟隨群體的行動并不是有意的,而是失去獨立思考能力后陷入一種無意識狀態。
人們為什么會放棄自己的想法,甘愿服從其他大多數人的意見呢?深交所發文指出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為了“合群”,怕被群體拋棄;其次是信息不足,覺得別人可能掌握自己沒有的信息,因而效仿大多數人的做法更保險。因此在股市中,很多散戶炒股都是“盲從”潮流,追漲殺跌都是“群體壓力”或“社會影響”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性群體行為。
深交所認為,股市群體行為的發生往往還有特定的因素存在。首先是“結構性誘因”,比如市場過熱導致的情緒高漲,長期停發新股引發的對新股上市的高度關注等等。其次是“特定人群”,中國股市中新開戶、小規模、缺少交易經驗和高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具有高度的聚集性。然后是“激發因素”,它既可能是某些重大政策的出臺,也可能是某些市場傳言,甚至可能是盤中出現的某筆大額委托單。最后是“內部強化機制”,也就是以“行情”為紐帶,投資者形成了“越漲越買、越買越漲”的放大傳染機制和循環反饋過程,造成群體行為的不斷強化。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共同造成了中國股市的群體行為頻發。
深交所發文指出,短期性的、瘋狂性的群體行為經常造成社會或者股市的動蕩,嚴重時則會引發系統性風險。在瘋狂群體行為的醞釀過程中,一個很小的事件就可能打破整個群體的平衡,引起群體力量的集中爆發,這正是此種群體行為的可怕之處。與此同時,參與此種群體行為的個體往往面臨著巨大的損失,比如很多散戶盲目地追漲殺跌都以血本無歸收場。而在一項深交所的權威研究中,上市首日買入22只樣本股票的個人投資者整體虧損比例達到51.28%,個別股票的投資者賬戶平均虧損比例甚至高達99%。
如何避免落入群體行為的陷阱?深交所提醒投資者,首先應該強化對證券知識的學習,逐步形成自己的投資風格。
其次,要在股市的漲跌停、停牌措施啟動時冷靜思考、認真分析,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要頭腦一熱就作出跟進決策。
再次,不要輕信市場中流傳的各種不實消息與謠言,有意識地關注上市公司或交易所等部門公布的澄清公告,第一時間降低自己參與群體行為的可能性。
最后,如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等的賣空機制逐步建立起來,多空力量的制衡將更加方便有效,因此投資者更應在決策時考慮多空各種信息,綜合分析、審慎出手,而不是“拍腦袋”一擁而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