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您當前的位置 : 海南新聞>

    古韻猶存雜糅百家,海南方言:越說越有味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0-08-23 16:50



    8月20日晚,海南朝前走———本土樂隊展演首場展演在海口假日海灘音樂廣場舉行。圖為以海南話歌曲為主打路線的老爸茶樂隊在表演。(張杰 攝)

      近日,文昌市文化經濟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鄧文忠在“天涯社區”發了一個免費開展文昌話培訓班的帖子,吸引了多位網友跟帖,他們熱烈討論了海南話(包括被官方認定為標準音的文昌話)的學習和推廣等話題。8月21日,海南日報記者采訪鄧文忠時得知,原先計劃只辦一個20人左右的小班,培訓對象是在文昌工作的外省人,現在報名人數已有30多人,于是不得不尋找當地的學校合作,準備開辦“我愛文昌講學堂”,將推廣文昌話這一活動進行下去。
      
      鄧文忠是江西人,目前在文昌工作,說到舉辦文昌話培訓班的初衷,他坦言:“文昌是文化之鄉、將軍之鄉和國母之鄉,有很多美譽,作為一個外地人,很有必要融入當地文化,入鄉隨俗,才能集思廣益,增加投資開發的凝聚力。”其實,和鄧文忠一樣,許多在文昌工作、投資的外地人,都表現出對當地文化的濃厚興趣,尤其是對文昌話平和的語流、溫婉的音調最為著迷。
      
       鄉音最美
      
       “一千不如八百現,八百不如六百到身。”這句流行于瓊北地區俗話,用海南話念起來非常押韻,意思是說:別人承諾給你1000元,不如給你兌現800元;而說是800元,還不如有600元到手。從中可以看出海南人務實求真的處事態度,看重實際的生存智慧,以及話語背后長期積淀下來的地域文化元素。
      
      任何語言和方言都是地方文化最重要的載體。用海南話演唱的瓊劇,已經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它也是所有本土百姓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之一,而且在國外有海南人的地方也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今年7月底至8月初,海口市瓊劇團先后在加拿大和美國訪問演出時,受到海南僑胞的熱烈歡迎,因為濃濃的鄉音、熟悉的唱腔喚起了他們心中的故土情思,畢竟,家鄉文化已經在他們心靈深處留下深深的記憶,而傳遞這一切的媒介便是———海南話。
      
      省語言文字辦公室退休干部朱運超先生,今年已經62歲,從事海南話詞條搜集整理工作已有20年。幾年前,他在某網站上看到一部明代嘉靖年間潮州戲的劇本《荔鏡記》,發現里面大量詞匯居然和今天的海南文昌話完全相同,這一發現讓他振奮不已,原來海南話作為古老的漢語方言一直頑強地存在著。
      
      朱運超同時也感到遺憾,因為很多生動而具有獨特文化含義的字詞,在今天的海南話中已經很少使用,很多母語是海南話的人根本不知道話語中一些字詞的原本字眼———“本字”。事實上,當你問某位海南人,他口中所說的某個發音,寫成漢字應是哪一個字時,他未必能弄清楚。
      
      于是,尋找海南話“本字”成了朱運超加給自己的另一個任務。多年來,他通過個人對海南話的感受和回憶,并借助《辭海》等工具書,找到了3000多個海南話中的“本字”。譬如,煎藥后濾掉藥渣這個動作,海南話用“潷”字來表達這一緩慢地從藥罐中濾出藥液的過程,有小心翼翼的味道,非常傳神。
      
       古韻猶存
      
       海南話,也稱“海南閩語”,目前規范的學術名稱為“海南方言”。
      
      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符其武,在《瓊北閩語詞匯研究》一書中寫到:“從宋代開始,福建移民絡繹不絕地經海路和陸路遷往海南,對海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福建人所帶來的閩方言,經過千里的輾轉及數代的融合變遷,最終發展成今天海南島上80%人口所通用的最大語種即‘海南話’。”
      
      閩方言由于保留下來的古漢語較多,因而被學術界稱為“語言的活化石”。在海南話許多常用字詞中,也保留了豐富的古代漢語發音。
      
       “汝乜候吶回來(你啥時候才回來)?”這句再平常不過的海南話,主語不用現代書面語常用的代詞“你”,而是古代漢語的“汝”,不過發音不是翹舌音“ru”,而是平舌音“lu”(據說古漢語就用這個讀音)。
      
       又如,海南話的“哭”字發音,跟普通話完全不同,它的發音是“hao”,本字是“嚎啕大哭”的“嚎”。
      
      海南話中的“鍋”,其實是“鼎”的意思,一種古代的炊具,可以追溯到青銅器時代,但其發音不是“ding”,而是“dia”。
      
      海南方言研究專家、省黨史辦副主任陳波研究員,接受記者采訪時解釋道,有時候講海南話的人,會覺得自己平時經常使用的詞語,有許多是寫不出字來的,或者跟現代漢語,即普通話的發音相差較大,甚至根本對不上號,這是由于海南話中沿用了大量的上古音和中古音所致。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嘴巴”一詞,海南話僅用一個“喙”字來表達;“夜晚”用的是“暝”字;“澆”字用的是“沃”字。這些字與古音、古義都是相符的。其它的古語、古音還有:哺(咀嚼)、宴(晚)、曝(曬)、脰(脖子)和鉸刀(剪刀)等等。
      
       吸納外語
      
       陳波還提到,海南是我國著名的僑鄉,瓊僑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地區,他們帶回了許多英語、馬來語中的詞匯。
      
      其中,來自英語的詞匯有:球出界說成[ao6sai6],就源自英語的“outside”;投籃可說成[xou2lam2],也可以說成[sut7],后者便是英語的“shot”;打撲克的發音是[p‘a7p‘e6],有些學者認為[p‘e6]源自英語中的“pair”;領帶的[lek7tai6]發音,則是英語的“necktie”。
      
      來源于馬來語的海南話新生詞匯也很多,如海南茶店售賣的一種以椰子醬做餡的面包,名叫“嘎亞包”,很受海南大眾的喜愛,但是很少有人會想到這是馬來西亞華僑帶回來的食物;其海南話發音為[ka1hia6bao1],正是源自馬來語“椰子醬”的讀音[kaya]。
      
      老華僑拄的拐杖海南話稱為“洞葛”,也是源自馬來語的“tongkat”;最初島上的居民是用皂莢洗衣服,稱為“番堿”,后來稱為“柴未”,后者的發音則來源于馬來語的“sabon”。
      
      此外,還有少數來自其它國家的詞匯,如“邁”來自法語“meter”,是丈量單位“米”的意思;毛線衣“浪”也是源于法語“laine”,意為“毛線”;海南話稱“錫桶”為“din”,其實是英語“tin”的發音,原意為“錫”。
      
      陳波說,海南話除了受到外來語的影響之外,還受到海南本地其它語言和方言,如臨高話、黎語、回輝話等的影響。因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海南話漸漸地雜糅了各種各樣的語言與方言,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成為一種有別于福建閩語、廣東閩語和臺灣閩語,且具有較高學術研究價值的方言。
      
       善待和推廣
      
      如今,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輕一代海南人,在學校學習時使用的是普通話,回到家里才講海南話,有的甚至不說海南話。有人擔心,長此以往,20年后海南的孩子也許就不會說海南話了。
      
      因此,省政協委員、海南廣播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李木(李成)曾在我省兩會期間遞交了相關提案,建議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也應關注和扶持海南方言,二者并不矛盾,因為豐富的社會需要多元文化,海南的文化特色主要由海南方言來承載,如果丟下海南方言,就是丟下海南文化,其實也就是丟下海南對世界的影響。
      
       朱運超更是逢人便呼吁:“不能等到有朝一日海南方言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才想起它的保護和傳承問題。”
      
      他們認為,保護海南方言,首先政府要重視,社會要關注,在廣泛宣傳中形成共識;城市家庭應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和外地人學說海南話;廣播、電視臺要繼續辦好海南話新聞、故事會和瓊劇節目等等。
      
      最近幾年,有很多人意識到這一點,于是通過形式多樣的文藝娛樂活動來推廣海南話。如海南廣播電視臺的《海南一家親》節目,雖然娛樂的味道重于傳承的功效,但畢竟引起了眾多本地人和外地人的關注。
      
      海南省瓊劇票友協會(前身為“瓊韻劇社”)的一幫年輕人,則通過自己學唱瓊劇,然后走進社區和農村義演瓊劇的行動,并借助網站“瓊韻網”,向廣大島民推廣海南話,并以傳承鄉土文化藝術———瓊劇為協會的社會責任。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陳 耿 王亞強] [編輯:王小暢]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