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馬揚 顧燁 賀占軍)12月3日上午,吉林省今年面向全國公開選拔產生的42位副廳級和4位廳級領導干部走進江蘇省蘇州市委黨校,聆聽了一場關于當前經濟發展和未來形勢的專題報告。未來兩天,他們還將考察當地多家知名企業,爾后返回本省,陸續到各自的新崗位走馬上任。
與此同時,地處中國西北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廳級干部公選正進入最后的考察階段。經過筆試和面試,103人從1134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最終,將有34人成功踏上廳級領導崗位。
一場面向社會公開選拔中高層領導干部的行動正在中國各地陸續展開,涉及地域范圍之大、崗位職務之多,是以前未曾有過的。迄今,包括北京、浙江、陜西、湖南、江蘇、四川、江西、深圳、天津、海南、貴州、吉林、山東、新疆在內的十幾個省(市、自治區),均已公開選拔副廳級以上職務領導,招考數量近400人。
對此,吉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莊嚴表示,長期以來,中國實行單純由組織任命中高級干部制度,干部考察范圍很局限,而公開選拔則使有能力的人脫穎而出,這正是公選的優勢體現。
吉林省今年打破了身份限制,將大型企業、上市公司、金融機構的管理人員及海外留學歸國人員納入報考范圍。最終,1889名符合條件者參加了筆試,除港澳臺和西藏外,其他省區市均有人員報考。
“只要符合報名條件,任何人都可以參加廳級干部選拔考試,這在以往不可想象。”剛成功當選吉林省地方稅務局副局長的沈德生今年40歲,此前,他擔任吉林省遼源市地方稅務局局長職務。
回想起自己從6月26日報名,到11月9日收到公示信息這段時間的情形,沈德生很感慨:“競爭非常激烈,一路過來可謂‘過五關,斬六將’。筆試時的比例是37.8:1,最后一次差額選舉,比例仍高達2:1。”
目前,探索更公平公正的干部公選方式,正成為中國各地干部制度改革的目標。浙江省在副廳級干部公選中引入電視直播,面試現場除了領導和專家外,還有群眾評委打分;山東省制定了“民主提名、差額遴選、全程監督”選拔省直單位廳級干部的辦法。
在江蘇省常州市工作了22年的戴國洪今年經公選成為江蘇省常熟理工學院副院長。他表示,最初報名時,自己信心并不足,因為同在一起競爭的50人中,還有不少他認識的曾是他上級的領導。
但最終,在經歷了一系列緊張的考試、考察和差額票決后,戴國洪勝出。對于參加本次公選,戴國洪用八個字做了總結:人崗相適,公開透明。
“整個過程媒體都進行了跟蹤報道,甚至連省委常委會差額票決最后的人選,都是在媒體監督下進行的。”經過層層考核,最終以考試、考察“雙第一名”在吉林省公選中勝出的沈德生說:“公示結果出來那天,我回到原單位,所有同事都起立給我鼓掌,這讓我對今后的工作有了底氣。”
江蘇省南京市白下區委組織部長楊學忠認為,全程公開、全程監督,這正是公選的優勢體現。楊學忠說:“目前政府官員的公信力偏低,公選加大了對中高層領導干部選拔的公信力,也增加了政治決策的民主參與度。”
年輕化、高學歷、高素質正成為中國公選的中高層領導干部的普遍現象。江蘇省今年產生的30名副廳級擬任人選中,有碩士以上學位的24名,占80%;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18名,占60%;45歲以下的占一半;北京市今年公選新任職的38名副廳級人員中,平均年齡41.2歲,其中13人具有博士學位,一半人具有碩士學位。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關于“十二五”的規劃建議提出,要進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此間學者認為,公開差額選拔是中國不斷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未來,公開差額選拔干部的職位會越來越高,將成為干部選拔的趨勢。
“公選干部級別的不斷提高是當前中國社會的一大亮點”,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所副研究員黎韻說:“未來需繼續改善的,不僅是公選范圍的擴大,更重要的是采取合理的方式選出工作能力真正強的官員。”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指出,較大面積公選中高級領導干部,是中國領導官員選拔任命制度的改善。他說,近年來一系列的加強干部監督、測評標準改革等,都是規范干部選用、深化人事體制改革的體現,也是中國組織工作取信于民的最好實踐。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