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北京驅車沿著京沈高速向北,行駛不到兩個小時,高速路旁豎立起了無數冒著或白或黃煙霧的煙囪。這是中國鋼鐵重鎮唐山市獨有的一景,冒煙的煙囪代表著一個個正開足馬力生產的鋼廠。
它們多為民營中小鋼廠,在近十年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其中大部分未經中央政府核準,被國家發改委稱為“違規產能”,俗稱“黑戶”。
根據工信部統計,中國目前7.18億噸鋼鐵產能中,有3億噸左右未獲中央政府批準。當然,這3億噸“違規產能”不僅僅包括民營企業,一些國有企業也隱藏著沒有完成審批或核準程序的“違規產能”。
對于一直處于“失控狀態”的中國鋼鐵行業,一場清理大幕早已拉開,現在正臨近第一幕的尾聲。繼7月工信部發布《鋼鐵行業生產經營規范條件》(下稱《規范》)之后,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環保部等在11月聯合發布了《關于清理鋼鐵項目的通知》。目前,工信部已經完成對上報鋼鐵企業第一次審核,國家發改委要求在年底前完成鋼鐵產能申報表的填寫。
面對四部委的清查行動,3億噸的違規產能究竟何去何從?誰能搶先獲得“合法”身份?現在是鋼鐵“黑戶”們最關心的一個問題。
?
從“規范”到“清理”
“工信部已經完成了對按《規范》上報的鋼鐵企業的第一次審核。”工信部原材料司一位官員近日在電話中向本刊記者透露,第一批符合《規范》名單已送到環保部,環保部審核通過后將公示。
“第一批名單肯定是沒有爭議的或者爭議較小的產能企業。”這位官員說。
?
?
以“規范”來“追認”部分“違規產能”,原本是在工信部提議下開始的工作。早在2009年12月,工信部就出臺了《現有鋼鐵企業生產經營準入條件及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根據國務院2010年6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加快鋼鐵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下稱34號文)要求,7月,工信部正式發布了《規范》。實際上,《規范》是以前述《管理辦法》為基礎,經征求各方意見形成。
“《規范》主要針對當前鋼鐵行業生產過程當中存在的質量、能耗、環保、裝備,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執行,進一步規范鋼鐵行業的生產經營秩序,抑制鋼鐵過快增長。”上述工信部官員解釋說。
《規范》對鋼鐵企業生產規模、工藝與設備以及環保標準都進行了詳細規定,具體至排放標準、高爐容積都有要求。
工信部公布的符合《規范》的鋼鐵企業,是否就意味著獲得了鋼鐵行業的“準生證”,由違規產能變成合法產能?對此,上述工信部官員沒有明確作答,僅表示《規范》公布的結果將作為有關部門核準和備案項目的一個依據。
不過,一家國內排名前十位的鋼鐵企業負責人對本刊記者透露,工信部出臺《規范》是好事,更深層目的是想對之前違規的產能進行追認。“工信部的觀點是這些違規產能雖然沒批,但都建出來了,就好比小孩都生出來了,總要給戶口。”
?
?
這對于3億噸鋼鐵“黑戶”而言不啻于一次大赦。可是,當年拒絕給“黑戶”們上戶口的國家發改委答不答應呢?11月3日,國家發改委、國土部、環保部聯合發布《關于清理鋼鐵項目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對鋼鐵項目進行一次性清理,這讓鋼鐵“黑戶”們心中又蒙上陰影。
根據《通知》要求,此次項目清理的范圍為2005年以來開工建設的鋼鐵項目(包括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準或未核準的全部鋼鐵項目),由各省級發展改革委牽頭清理,于12月31日前報送上述三部委。于是,很多鋼鐵企業又收到了第二張申報表。
清理內容主要包括產能總體情況、項目核準情況、項目用地情況,以及項目節能環保等。“目前沒有公布審核的具體標準,是因為需要等各地上報的鋼鐵項目匯總后,再進行確定。”一位參與發改委清查項目的研究機構專家表示,對不同項目肯定會分別處理,“我們的標準也會參考工信部出臺的《規范》。”
鋼鐵業內資深人士分析,“追認”工作應該還會繼續,只是由工信部啟動的這項工作的主導權已轉移至國家發改委,這對于誰能拿到“戶口”會有微妙影響。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