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您當前的位置 : 國內新聞>

    技術創新主動抗旱 甘肅低產旱地成新“糧倉”

    ??诰W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1-02-25 01:33

      ??诰W2月25日消息??在年降水量僅有三四百毫米的旱作區,原先好年成也不過200多公斤的畝產量,現如今畝產卻能達到500公斤以上,低產旱地變成了新“糧倉”。這不是神話,它就發生在甘肅干旱地區,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十年九旱,干旱頻發,面對常態化趨勢的旱情,甘肅在“靠天吃不上飯”的旱作農業區順應天時、遵循科學、依靠勤勞,不斷創新耕作技術,探索出我國旱作農業區糧食豐產穩產的革命性耕作體系,終變旱地為“糧倉”。

      

      昔日低產旱地今成新“糧倉”

      

      曾飽受饑餓之苦的通渭縣李店鄉祁咀村老人祁俊清沒想到,還是那些旱地,過去種植的糧食填不飽肚子,如今卻有余糧出售。2009年,66歲的祁俊清第一次賣糧,且一賣就是5000公斤。

      

      甘肅定西市通渭縣是一個以干旱著稱的縣,過去農民家中少有余糧。如今這里的農民也有余糧賣了,這緣于一項新的旱作農業技術--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簡稱全膜技術)。今年,祁俊清家計劃再運用這一技術種植10來畝玉米,在去年秋季就早早鋪好了地膜。

      

      通渭縣縣長令續鵬介紹,通渭縣2010年降水量僅有300多毫米,但當年種植的86.7萬畝全膜玉米平均畝產仍達500公斤以上,通渭縣糧食總產也因此再創新高。

      

      甘肅省農牧廳副廳長楊祁峰說,2010年,甘肅省推廣全膜技術種植玉米893萬畝,平均畝產達606公斤,生產的糧食約占甘肅糧食總產量的56.5%,而全膜玉米的種植面積僅為甘肅糧食播種面積的約1/4。另外,全膜玉米每畝還能生產秸稈上千公斤,這為發展養殖提供了豐富的原料。

      

      帶領甘肅農技人員在實踐中總結出這項技術的正是楊祁峰,他說:“運用全膜技術種植玉米的主要是旱地,這些地過去主要種植小麥、糜子等作物,好年成也不過200多公斤的產量。全膜技術令這些低產旱地變成了新‘糧倉’,如今這一技術在甘肅周邊省份也得到認可和推廣,并運用到馬鈴薯等作物種植中?!?/span>


      被干旱逼出來的創新之路

      

      全膜技術的出現、運用,與甘肅黃河以東地區干旱的頻發密切相關。

      

      甘肅年平均降水量為307毫米,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降水不足,又時空分布不均,造成干旱頻發。楊祁峰說:“在甘肅,干旱其實已不是一種偶爾發生的災難,而是一種自然條件?!?/span>

      

      目前,甘肅旱地面積約3600萬畝,約占耕地總面積的70%,這些旱地主要集中在甘肅黃河以東地區。楊祁峰說:“這些旱地天上水不足,地下水太深太苦,河水太遠,遠距離高揚程輸送,山區農民用不起,這迫使我們走上旱作技術創新之路?!?/span>

      

      所謂全膜技術,是指在當地雨水豐富的雨季過后,在地表起大小雙壟,用地膜將土地全覆蓋,然后在壟溝打一些滲水孔,待到來年種植時節在溝內種植作物;另外也可在土壤剛剛解凍的初春覆膜,但效果不如雨季過后的秋季覆膜好。

      

      由于增糧效果明顯,操作簡單,投資不大,這一旱作農業新技術很快得到了甘肅省的重視和大力推廣,也得到了當地農民的認可。在2006年、2007年小范圍示范推廣的基礎上,2008年推廣面積迅速擴大到約290萬畝,2010年達到1048萬畝,其中運用這一技術種植玉米893萬畝,今年甘肅計劃推廣面積1000萬畝以上。


      技術創新化被動抗旱為主動抗旱

      

      全膜技術令甘肅“靠天吃飯”的旱作區糧食生產更可控,也使當地抗旱工作從被動轉向主動。

      

      近期,甘肅河東部分地區又出現較為嚴重的秋冬春連旱,但秋季已覆膜的耕地墑情較好。楊祁峰介紹,近日,他前往榆中縣連搭鄉石頭溝村檢查旱情,監測儀器顯示,一般露地含水量僅為6%-8%,而按全膜技術要求已在秋季覆膜的耕地含水量為18%-22%。

      

      楊祁峰說,全膜技術看似簡單,但其中蘊含了諸多科學原理。全膜和半膜、不鋪膜相比,能更好地抑制水分蒸發;在秋季雨水多的季節覆膜,能更好地適應當地秋季集中降水的特點,更好地留住水分;起壟,打孔,可以通過膜面將微小降水匯集滲入孔內,供作物吸收。這一技術能將水分的利用率提高到70%-80%。

      

      這一技術還具有增溫增光的效果,因此,單方水產生的效益更好。據甘肅農業科技人員介紹,一般情況下,1畝地1毫米降水最多只能生產1公斤糧食,而利用這一技術可達到2.2公斤。另外,一次覆膜,如果培肥好,可免耕種兩茬,省工省力。

      

      正是因為具有一系列的優勢,這一技術出現后,很快得到了甘肅省委、省政府以及當地農牧部門主要領導的重視。甘肅省委書記陸浩曾專門就這一單項技術在媒體上發表文章,稱之為“旱作農業的一場革命”,省長劉偉平在最近的三年里,曾6次組織全膜技術推廣現場會。

      

      全膜技術投入小,效果突出,農民易于接受。甘肅發展全膜技術的實踐,為抗旱帶來了新的啟示--重視并積極創新農業耕作技術,是抗旱措施中不容忽視的另一條重要途徑。

    [來源:新華網] [作者:朱國亮] [編輯:李昕昕]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谝恢軣崧劊汉?谌請蠛?诰W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谝恢軣崧劊汉?谛履暌魳窌⒂?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谝恢軣崧劊汉?谡胁乓菍稣\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谝恢軣崧劊汉?讷@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谥馈睌z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诿捞m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冢涸贫匆r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樂享多彩假日
    ??冢撼鞘猩v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冢洪L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诒狈悾ň①悾┗盍﹂_賽
    ??谔炜罩襟A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谧钪星?/a>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诰W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