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從“郭美美”事件到河南宋慶齡基金會的巨型雕像……去年,國內慈善組織因不公開、不透明遭遇了一系列的信任危機。有專家指出,郭美美事件與紅十字會扯上關系所引發的問號,并非紅十字會一家之痛,而是整個公益慈善事業之憂。
海口網4月3日消息? 3日下午,由楊瀾主持的博鰲亞洲論壇“慈善體制改革:透明度、專業化、公信”分論壇引發了一場慈善大討論。與會者認為,真正的慈善不能只停留在給錢發面包的階段,慈善事業剛起步的中國要通過尋求可持續的慈善公益方式、出臺《慈善法》等,重塑公眾對慈善事業的信心。
我國慈善剛起步“做好人的成本和代價相當高”
有趣的是,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剛上臺發言,首先向與會者鞠了一躬。“我本以為今天的慈善論壇會沒有人關注,沒想到滿屋子都是人,原來慈善話題還有這么大的關注度,感到心里暖烘烘的。”確實,自去年郭美美事件發生后,公眾對慈善的信任一度下滑,心存質疑。“目前,慈善、公益面臨非常大的轉折期、轉折點。”
“做好人的成本和代價相當高。”曾與李連杰一起創辦壹基金的壹基金全球理事周惟彥提起5年多的慈善之路感慨良多。在她看來,在中國做公益很難,難在慈善行業里人才十分匱乏,商業背景力量介入也不足。
王振耀說,國內的慈善還處在剛起步的階段,和國外相比差距較大,原因之一在于體制缺陷。“體制法制建設中滲透著一種好像是極高的道德標準,但事實上沒辦法落實。”他認為,我國的政府行為也受到社會理念的制約,“我們政府有幾個市長夫人做慈善?”在國內的法律框架和社會習慣嚴重制約著慈善事業的發展。“若沒有慈善,政府的公信力、社會品位都難提升。”王振耀坦言。
慈善不能只停留在給錢發面包的階段
首次參加博鰲亞洲論壇的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秘書長覺培法師在探討慈善公益時說,慈善要不斷的去做,但不能永遠停留在給面包的階段,面包是一時的,物質是一時的,要讓人們活出他的尊嚴。所以國際佛光會從文化、教育、慈善,最終極要朝向自己的心靈凈化來做。
作為一名走在慈善路上的知名企業家,FMG集團安德魯·弗里斯特對覺培法師的看法表示贊同。在他看來,慈善不能光給錢,必須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行為,慈善可以通過資助一個項目、一個社會企業或者團體,實現可盈利性,或創造價值,如此就為實現可持續性打下基礎。
討論中,周惟彥特別提起壹基金曾資助200多萬元,幫助四川1萬名羌族繡娘就業,并成立了屬于她們的社會型企業的范例,“通過公益慈善孵化更多社會企業,是一種創新的公益模式。”周惟彥說。與會者一致認為,國家盡快出臺《慈善法》,中國完全靠自愿,很多人愿意但卻很害怕,“很多標準沒有出臺,大家不知道你募捐的錢要用在哪里。”如果有了法律的支撐,設置專業機構、由專業人才參與,如此才能重塑公眾對慈善事業的信心,慈善事業也將會迎來一個春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