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似乎離我們很遠,但又可能隨時突襲,瞬間造成家破人亡。面對難以捉摸的地震,人們第一反應就是“怕”。但是“怕”不是壞事,因為它會讓人居安思危,加強全方位防備,當“怕”的情況發生時,人們才能“不怕”,勇敢面對,將損失降到最低。
加強研究才能“不怕”
怕,就要加強研究。迄今科學界還沒有找到預測單次地震的方法,但是已經可以預測中長期地震發生的概率,為高風險地區加強建筑抗震標準等提供參考。而且地震的預警技術正在逐步完善,以盡可能減少損失。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比整個國家都在地震帶上的日本更怕地震了。因此,日本建成了全球最密集的地震監控網絡,日本氣象廳和總務省消防廳在全國每個市町村至少設一臺地震儀。此外,防災科學研究所又在全國設高靈敏度地震儀約1800臺,這些廣泛分布的監測儀器為科學家研究地震提供了大量信息。
在美洲,墨西哥和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都是地震頻發地區,這些國家在環太平洋地震帶沿岸設立多個地震監測臺,加強了對未來30年內可能發生大地震概率的預估。
科學家還發明了利用地震縱波與橫波時間差在地震發生后及時警報的技術。日本相關系統已能在破壞力大的橫波到來前幾秒至幾十秒測出地震的震源、震級,并通過手機和電視等發出警報。
提前十幾秒至幾十秒發出警報,就可使行駛中的列車減速停車、燃氣和電力公司采取應急保護措施、危險設施及時關閉、人員盡快撤離到安全地帶,減少損失。
強化建筑才能“不怕”
怕,就要加強建筑抗震標準。人們難以躲開地震,但可以更好保護自己,加強建筑物抗震標準是地震多發地區的通常做法。
在日本,法律嚴格規定了建筑物抗震、防火等安全要求。《建筑基準法》規定,新建建筑必須達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數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損的抗震強度。
日本的建筑工程要獲許開工,必須有抗震報告書。這一報告書的主要內容是,根據地震的不同強度,計算不同的建筑結構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進而確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鋼筋、混凝土的規格和比例。報告書必須經過相關部門檢查,確認無誤后工程才能開工。
1985年墨西哥發生大地震導致上萬人遇難。此后墨西哥政府規定新建建筑物必須能夠抵抗8級地震,并且定期對1985年前修建的建筑物進行檢查維修。
德國地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汪榮江博士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地震多發地區,加大政府的投入,嚴格貫徹國家頒發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減少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
多加演練才能“不怕”
怕,就要加強知識宣傳和防災救災演練。政府、研究機構和高校有義務加強地震知識的科普教育,培養民眾的抗震意識以及在地震中的自救能力。
菲律賓群島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由于發生地震時,學生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群體,2005年菲律賓地震部門制定了《關于在學校開展地震演習的指南》,印發給全國各所學校。菲律賓每年都會在學校舉行大規模的地震演習。
日本政府于1960年將每年9月1日定為防災日。各地在防災日前后經常舉行各種防災演習,以提高救援部門應急反應能力和市民的防災減災意識。日本學校也將防災教育作為一項不可或缺的教育內容,幾乎每年都會舉行防震演習,教育學生發生地震的緊急對策。日本媒體也在各種節目中發揮著普及防災知識的作用,就連在娛樂性節目中也經常能學到很多防災防震小知識。
面對大自然的無情,怕,是人類的本能。只有加強地震預警及快速反應工作方面的研究,只有老百姓盡可能多地掌握防震和逃生本領,并把防震避險意識融入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真正遇到地震時才能從容應對。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