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國內鋁企已陷入一個成本怪圈,即鋁廠越減產,電價越補貼、優惠,成本越下降,鋁價越下跌,鋁廠反而越虧損。”6月6日,華南一家有色金屬上市公司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
當天,A股鋁業巨頭中國鋁業(601600.SH)就發布公告稱,根據目前市場情況,本著效益最大化原則,公司決定從公告之日起,公司部分電解鋁生產線實行彈性生產,涉及暫時關停電解鋁產能約38萬噸。
“在我們看來,中鋁減產自救的效果將大打折扣。主要是目前市場對于電解鋁的新建熱情仍在持續。”該負責人稱。“僅今年上半年,已投產和待投產的電解鋁產能約200萬噸,折月新增供應逾17萬噸,遠高于減產影響的過剩量的減值。”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一季度國內電解鋁投產量約在80萬噸,大部分集中于二季度投產。如5月酒鋼電解鋁一區電解槽槽殼安裝完成,做好投產準備。目前,隨著國內新增產能的不斷釋放,國內電解鋁產量仍是有增無減。
“我們預計,隨著天氣的好轉,西北地區電解鋁投產進度將進一步提速,后期鋁產量仍將繼續增加。”前述負責人認為。
因此,對中國鋁業而言,減產自救實屬無奈之舉。此前,中國鋁業去年已報出82.34億元的巨額經營虧損,今年一季度,盡管虧損減少,但盈利依然堪憂。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42.13億元,同比增長1.86%,單季度虧損9.75億元,同比減虧10.42%。
行業協會促百萬噸減產
“盡管包括中鋁在內,不斷有減產消息傳出。但是,隨著國內新增產能的不斷釋放,國內電解鋁產量還是有增無減,難以擺脫供應過剩的局面。”上述負責人直言。
有消息稱,5月29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組織召開了國內15家骨干電解鋁企業座談會,初步達成聯合減產100萬噸的計劃。
截至目前,除中國鋁業以外,云南鋁業減產15萬噸的計劃也開始執行。同時,鑫恒以及中孚兩大鋁企業也分別計劃減產12萬噸和減產5萬噸。早在今年2-4月,國內鋁企合計也已減產近100萬噸。
不過,來自國際鋁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盡管1-4月全球累計約有200萬噸以上的高成本產能關閉,但該部分產能的下降并未影響全球電解鋁產出。2013年1-4月份世界鋁產量達1530萬噸,同比增長4.5%。此前,國家統計局數據也顯示,2013年一季度國內電解鋁總產量為521.5萬噸,比2012年同期產量475.8萬噸同比增加9.62%,實際運行產能較去年同期凈增加185.3萬噸。
前述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從未來幾個月來看,重慶、陜西、甘肅、新疆等地都將有超過100萬噸新增產能陸續釋放,下半年國內電解鋁供應壓力并未因減產而有絲毫減少。“到今年年底,料全國產能將會增至3000萬噸,產能的增長速度超過20%,尤其是新疆地區的產能擴建步伐不減。”該負責人稱。“今年1-4月,光新疆地區產量已達59萬噸,同比增長179%,目前,該地區運行產能超過200萬噸,且有進一步增長的趨勢。”
中鋁變賣資產謀自救
有業內人士稱,一般情況下,因關停再開啟的成本高昂,電解鋁企業一般不會輕易關停產能。而此次中國鋁業主動減產背后,標志著電解鋁行業繼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后再次“入冬”。2012年,在下游需求萎縮、行業整體產能過剩的壓力下,國內鋁企已出現了大面積虧損。而作為鋁企龍頭的中國鋁業,全年虧損額更是高達82.34億元。在公司各業務板塊中,氧化鋁、原鋁業務全年虧損額分別高達37.45億元和30.85億元。
如今,對中國鋁業而言,變賣旗下資產謀自救也成為了公司的不二選擇。5月10日,中國鋁業發布公告稱,公司將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整體轉讓所持有8家鋁加工企業的股權。對應標的股權主要包括中鋁河南鋁業公司86.84%股權、中鋁西南鋁板帶公司60%股權等。
在上述8家公司中,虧損大戶首推中鋁河南鋁業和中鋁瑞閩鋁板帶公司,兩公司去年虧損額分別對應為5.16億元和2.25億元。當中河南鋁業是中國鋁業組建的第二個大型鋁加工基地,上市公司持有90.03%的股份。盡管該公司總資產為39億元,但負債高達53.8億元,公司86.84%股份對應的凈資產評估值為負11.3億元。
5月17日,中國鋁業再度發布債權出讓公告。據公告內容顯示,公司對中鋁河南鋁業和中鋁青島輕金屬公司享有債權,公司擬轉讓該等債權,轉讓價格以該等債權的評估值為準,評估值為人民幣17.56億元。公司獲悉中國鋁業公司有意參與該等股權競買,但尚需取得中國政府有關監管部門核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