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您當前的位置 : 財經股市>

    微軟72億收購諾基亞手機 制造已轉向智造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3-09-04 09:26

      晨報訊(記者焦立坤)昨天,全球IT界被一條重磅消息所震驚。微軟宣布將以54億歐元(折合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以及大批專利組合。微軟與諾基亞過去三年來的曖昧關系寫入了新的橋段,諾基亞手機換了東家。

      消息刺激了資本市場,周二芬蘭赫爾辛基股市交易中,諾基亞開盤大漲46%至4.33歐元,創52周新高。

      根據協議條款,微軟將以37.9億歐元的價格收購諾基亞設備及服務業務部門,并以16.5億歐元的價格獲得諾基亞的專利授權,總共收購價格為54.4億歐元現金。這里的設備與服務業務其實指的就是諾基亞的手機業務,包括功能手機、智能設備業務及設計團隊,此外諾基亞所有設備及服務相關的生產、銷售和市場活動以及相關支持部門也統統歸入微軟麾下。收購完成后,大約將會有3.2萬名員工轉歸微軟,包括芬蘭的4700人以及全球18300名直接參與產品生產、裝配和包裝的員工。據悉,微軟將利用海外現金資源來完成該筆交易。該交易預計將在2014年第一季度結束,需要獲得諾基亞股東和監管機構的批準。

      未來的諾基亞仍將保留三塊業務:網絡基礎設施和服務(原諾西)、地圖和定位服務以及技術開發。屆時,原先的諾基亞將變身為一家網絡設備公司,而這塊業務其實剛剛才從合資公司諾西手中全盤購回。

      對于此次收購,唱盛者、唱衰者皆有。艾媒咨詢CEO張毅指出,此舉將使Windows Phone 8實現“軟硬一體”。微軟看重的是諾基亞的終端產業鏈基礎,而歸入微軟旗下的諾基亞,是打破蘋果三星“二人轉”最有力的潛在破局者。

      目前諾基亞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功能手機提供商,諾基亞也是支撐微軟Windows Phone生態系統最核心的公司。最重要的是,諾基亞在全球范圍擁有的巨大的無形資產,其數十年來構建的營銷體系和營銷渠道,是其他手機公司無法比擬的。不過,兩家老牌IT巨頭之間的整合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也有分析指出,微軟有了自己的手機公司,無疑將打擊其他手機廠商的積極性。微軟Windows Phone手機系統的不溫不火和諾基亞手機的困境,都讓這場收購的前景顯得撲朔迷離。

      ■新聞鏈接

      諾基亞估值不如小米?

      諾基亞將手機業務出售給微軟并不算出人意料。自從2010年火線上馬的諾基亞現任CEO史蒂芬·艾洛普一力促成兩公司的聯姻,有關諾基亞被收購的傳言就不絕于耳。但是,72億美元的售價還是令業界吃驚。在最輝煌時,諾基亞的市值曾高達1100億歐元。雖然今非昔比,但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諾基亞還是被“賤賣”了。

      艾洛普2010年9月加入諾基亞,當時諾基亞在紐交所的股價為11美元,市值約400億美元,而截至上周五諾基亞股價3.9美元,市值146億美元,縮水六成以上。

      資深通信專家項立剛表示,諾基亞手機業務到底值多少錢很難估算,這種情況下就要看勢頭。而小米估價都到了100億美元,在他看來,諾基亞不會比不上小米,顯然是勢頭不行影響了成交價。《福布斯》也驚呼“諾基亞以驚人低價出售手機業務”。艾媒咨詢CEO張毅也表示,有點“賤賣”。一年前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價格是125億美元。連曾經要破產的Sun公司,都賣出了74億美元的高價;苦苦掙扎的RIM公司也有超過60億美元的身價。

      晨報記者 焦立坤

      鮑爾默和艾洛普公開信

      新的篇章

      微軟將收購諾基亞設備與服務部門,加速發展Windows生態系統

      諾基亞和微軟都胸懷偉大夢想——我們曾夢想過每個人的桌上都應該有臺電腦,每個人的口袋里都應該有部手機,經過我們的長期不懈努力今天這些夢想都已經逐步變成現實。

      而今天標志著一個革新創舉的新時刻。

      諾基亞有150年的傳承、創新、卓越以及不斷革新,這一變革的DNA從芬蘭開始且不斷發展并遍及全球。從最初的造紙廠到生產膠鞋和輪胎,然后到移動電話,革新的精神存于諾基亞的血液里。

      諾基亞將書寫新篇章,繼續其在移動領域的網絡,地圖和位置,以及前沿科技上的創新。

      微軟亦是如此,今天是邁向未來的勇敢一步,向著我們的新旅程一個大跨越:創造一系列設備和服務,愉悅消費者和助力大小企業。

      在我們過去兩年半的合作關系里,雙方用各自的強項建立了一個新的全球移動生態系統,取得了不起的成就:通過屢獲殊榮的手機和卓越的移動應用和服務,諾基亞的Windows Phones正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智能終端。

      在此成功合作的基礎上,我們今天宣布了重要新聞:微軟意向收購諾基亞設備與服務業務,為客戶提供更多選擇,更快速的創新和更令人驚喜的設備和服務。

      這將加速諾基亞設備和服務業務的發展勢頭,為更多人們帶來世界上最具創新的智能手機,同時繼續通過諾基亞豐富的功能手機產品聯系下十億用戶。

      微軟的承諾和資源將帶動諾基亞的設備和服務業務繼續向前,我們現在能實現Windows生態系統的巨大潛力,為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最完美的移動體驗。

      我們將繼續生產你們鐘愛的手機,同時投資于未來 — 融合了最棒的微軟和諾基亞資源的新手機和新服務。

      諾基亞和微軟都將全力投入這新的篇章。

      我們將攜手重寫移動領域的疆界。

      2011年就有預言說到2012年下半年諾基亞品牌有可能消失,今天,這似乎成為了現實。盡管諾基亞手機的品牌仍將保留,但是“微軟的諾基亞”還是諾基亞嗎?

      對于諾基亞,我們有著太多的情結。曾幾何時,NOKIA幾乎就是手機的代名詞,那個“丁東-丁東”的清脆鈴聲留在多少人的腦海里揮之不去。很多曾經的經典機型,如今變成追憶。而諾基亞與微軟這場波折叢生的懸疑劇怎么看都像是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的“翻版”。一年前,摩托羅拉轉投谷歌懷抱。而“HELLO,MOTO”也曾是一個時代的音符。這些昔日的大牌手機慘遭賣身的命運,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他們的沒落并非偶然,這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其實,這場新舊勢力的角逐已經持續了幾年。從蘋果的軟硬件整合開始發動挑戰,到谷歌收購摩托羅拉手機,再到諾基亞“服軟”,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成為軟件廠商的天下。他們開始吞并硬件廠商,以期實現“軟硬合一”。無論是諾基亞還是摩托羅拉,都在這場轉型的浪潮中被遠遠拋下,最后不得不黯然另尋出路。

      而在業內看來,微軟并購諾基亞案落定之后,則意味著手機行業從此三國鼎立:微軟諾基亞代表的WP系,谷歌+摩托三星等廠商的安卓系,以及自成一格的蘋果派。

      新時代已經到來,國產手機新貴們更需要深思變革之道。華為終端董事長余承東感嘆說,智能手機競爭太激烈,行業現狀都在收縮,手機企業已進入新的洗牌格局,最終能活下來的企業也就兩三家,而存活的核心條件要靠企業創新和產品規模。中興通訊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曾學忠表示,互聯網大佬收購傳統手機巨頭,表明制造已轉向智造。而正尋求轉型升級的國產手機品牌,會抓住這個新機會再創輝煌嗎?焦立坤

    [來源:北京晨報 ] [作者:] [編輯:童言]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