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發展經濟,利稅是上去了,但農民是否能受益,或者說能受益多少,這是取決發展質量的重要一面。許多地方通過招商引資,經濟是發展了,但大多數農民依然靠著一畝三分地為生,土地仍然是收入的主要來源,那可以說,這種發展并未使農民受益。長此以往,這種發展帶來的結果無疑將加大城鄉收入差距。
因此,發展經濟的同時,提高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發展,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縣域經濟是城鄉經濟的結合部、匯合點,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對于繁榮農村經濟,推動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沒有縣域經濟的繁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一句空話。
繁榮縣域經濟,必須重視和處理一個關系,那就是農業和非農產業的關系。縣域經濟發展是不是就非得通過工業來推動?是不是必須要弱化農業?那未必。有些地方的做法就很好。據《中國經濟周刊》的報道,重慶酋陽縣原本是個落后的窮縣,近年來,該地利用豐厚的生態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并用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打造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縣里引進的農業公司,提供種苗、技術、農藥、化肥,農戶或者種植大戶提供勞動力和土地,公司與農戶及大戶之間按照3∶7的比例分享種植收益,如此將公司和農戶的利益連在一起。保證了農產品的品質,也保護了農民的利益和積極性。使農業成為經濟發展重要支撐點的同時,也成了改善農民收入的重要依托。這種發展,才是互利共贏的和諧發展。云南曾發生的“孟連事件”,就是企業受益、膠農利益受損而導致的。
由此可知,一個地區的經濟協調健康發展,離不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民收入的提高。在縣域范圍內,農業和非農業雖然有一定的競爭性,但從長遠看,二者存在互補、互促關系,農業是非農業良好發展的重要基礎,反過來非農業的發展又會促進農業發展。一些地方認為農業不是顯性產業,無法有效帶動經濟增長,從而重工業,輕農業,最終加大了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失衡,拉大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也一而再、再而三延誤了三農問題的解決良機。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并不是口號,也不是空話,而是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指導方針。只有朝這個方向努力,三農問題才有解決的希望。
文/李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