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9日電 “我國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是6.4噸,我們現在是7噸的二氧化碳,所以無論如何我們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面臨的壓力還是前所未有的。”這是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中國氣象局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AR5)宣講會上做上訴表述的。
據了解,本次宣講會主要基于《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和脆弱性》與《氣候變化減緩》的評估結論,對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理念、政策措施進行宣講。來自60多家單位的近200位專家和新聞媒體參加了本次活動。其中IPCC中國政府首席代表、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林而達,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周大地分別做主題發言。
鄭國光說,大家知道我國人口眾多,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環境整體脆弱,我們正處于“四化”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面臨著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重壓力。全球變暖下中國是一個受害者。同時造成極端氣候災害增多,已經給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IPCC的主要任務,就是以科學問題為切入點,以在全世界范圍內公開發表的科學文獻為基礎,來評估氣候變化有關科學、影響、適應與減緩的進展,為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的談判提供科學支持。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林而達還介紹了報告聚焦氣候變化的風險,以及關注氣候影響和社會經濟活動的相互作用。并從多方面強調了發展路徑、適應和減緩路徑,對治理措施的選擇,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在談到能源排放時,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周大地表示我們對現在的排放趨勢做了很多分析,1970年到2010年這40年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持續上升,最近10年排放速度和總量上升最快,2010年排放量為49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1750年以來大約一半的累積溫室氣體都是最近40年排放的,最近40年排放的是過去將近200多年排放總和一半還多。大家可以看到,其中二氧化碳排放是最多,當然土壤和農業組合動力產生的非工業和能源的二氧化碳、甲烷也是一個最主要的排放,但折合的比例還是有限的,所以工業和能源目前在排放的增量上起主要作用。
?
相關鏈接:
報告稱2017年京津冀地區將減排1.22億噸二氧化碳?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